我實在無意每一集作回顧,但是這真是令人欲罷不能的單元。這一集每一位受訪者的觀點都很棒,問的問題也都有一定的深度。歷史背景的鋪陳,彰顯出在當時每一個人的心情跟選擇。
有種奇特的感覺,這些受訪者(除了蕭老大之外),在談起當年的事情時,就像是昨天發生的事情一樣,情感豐沛。我想,那些過往在他們的生命經驗中必然是非常深刻的。
令人動容的是,胡德夫描述李雙澤在淡江一場演唱會上,拿著可口可樂的瓶子問,我們有什麼共同會唱的歌?於是他唱了「國父紀念歌」。胡德夫說,那真的是開啟了神智、非常震撼的一場演唱。因為在群星會的年代,歌曲都是香港、上海的靡靡之音,音樂是被管制的。自鄉土文學論戰之後的時代氣氛,開始重視起本土的生活經驗,那些敏感的文學家們記錄對當時社會的感受,大專院校內的學子們也開始「唱自己的歌」。李雙澤過世之後,楊祖珺繼承了這樣的精神。某一回,他們為了保護雛妓而開了第一場的青草地演唱會,黑道甚至揚言要帶回雛妓,連警政署長都跟楊祖珺說,請自己保重,他們無法保護這些人。因此,淡大的老師王津平動員了一些社團去保護。那樣的時代氣氛,真的是我這在青少年期就已經解嚴的人無法想像的。
陶曉清女士也真的是了不起,在當時組織了很多音樂的活動,辦起了金韻獎把台灣的民歌撐起一片天。我國三的時候開始摸吉他,得到表姊送的一本金韻獎的歌本,自己按著數字譜,一首一首民歌自己學自己唱,並且為此沈迷不已。我哪知道原來民歌是這樣來的?那些我愛不釋手的、愛得糊里糊塗的民歌,竟然有這樣一大段的歷史跟時代背景。
聽到楊祖珺說,很多國家的運動都是從文學先開始的,再來是藝術接管,最後才是政治。片中所有的音樂人、藝術人都感嘆,台灣在八零年代之後的音樂藝術被政治所綁架了,蔣勳也感嘆的說,台灣不缺政治人,但是缺像楊祖珺一樣的好歌手。
而這一段故事對我來說,則是戳破了很多[自己建構的]神話。在這些人物的談論中,他們所在的時代其實是一個十字路口,to be or not to be的選擇。要說是時代造英雄也是可以的,但是,絕對不是一種刻意營造的英雄事蹟。讀歷史使人謙卑,因為在其中看到了人性。我不禁對照著思考,如果是我在那個時代,我會不會有這樣的意識、會不會為此付出行動呢?在這些面臨抉擇的關口。這麼一想到覺得開闊而沈穩起來。目前實在無法解釋為什麼,這大概就是歷史的魔力吧。
6 comments:
多樂常出些小狀況,因此還是貼在這邊
我也覺得獨立始有這樣的美麗和開闊。
PS.妳在樂多有站嗎?
有個剪貼簿而已啦,在右邊的「新聞剪貼簿」那邊可點。
btw,原來是養「樂多」,不是有「多樂」阿,哈哈。
讀歷史居然變成獨立始
老天!呼
讀歷史居然變成獨立始
老天!呼
有趣的別字阿:p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