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3-22

[公視]狂飆的世代

http://www.pts.org.tw/~web02/age/index.htm

今天看了第三集:向左走向又走。講述在1960年代末期到1970年代初,保釣運動掀起的學生運動風潮,以及哲學系事件如何將這些戰後嬰兒潮的反對聲浪壓制下去,同時因為保釣事件後期,學生運動的群體開始分裂成左右兩條平行線,許多師生、朋友都出現裂痕,一直到九零年代才開始有匯聚的可能。

對於一個剛過三十歲的戰後第二代來說,看到老前輩們為了某些現在看來已經很普遍的像是空氣的價值,跟很多人、體制奮戰,甚至企圖以自己的生命明鑑,在噤聲的年代,發聲需要勇氣與思考的深度。寂靜中的第一聲真的是劃破長空,點燃人心。

像我們這個世代,左右不分似乎是個常態,常看到很多人左皮右骨也不覺矛盾。或許當年的時代氣氛對我們來說已經無法感動人心,左右之分或許沒有太大的意義。剩下的只有消費、短暫的意義與片段的認同。那個年代的前輩們因為國家的事情挺身而出,認為這是一個青年可以投注自己的心力、完全利他的行為而充滿熱血,並且以此詮釋自己的生命,直到今日。但是現代的青年,或許也是可以發揮的場域十分狹窄,加上眾聲喧嘩的多元價值,能夠緊抓住一種價值、一種仿效的模範,就已經十分不容易了,似乎多元開放之後,個人思考的創造、可能性與特殊性,卻不見等量的成長。我似乎介於其中,不是任重道遠的上一代,也不是專愛惡搞凸顯自己的下一代,我想,在瞭解了那個年代前輩們的理想與努力的過程,僅有針對自己覺得可行的部分繼續努力,做出成績了。

真的是個好節目,很多珍貴的資料片,時代鋪陳全面流暢,值得推薦。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是陳鼓應吧,在某個小市民投書指責陳鼓應不應該鼓動學生運動,並稱其為學生暴動。後來針對這個事情在學校開了座談會(應該沒記錯),當時陳鼓應很辣的用了一首詩(還是詞?)來回應:「...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尤唱後庭花」。因為當時的學生運動是因保釣事件而起,當時保守的氣氛讓很多人對於搞運動存有偏見(即便現在也還是這樣)。看的時候雖然覺得引的真是貼切,也覺得可以用來談現在台灣的狀況。 一般而言,年輕人對於這件事好像沒有什麼太大的反應,對表態也顯得興趣缺缺。雖然目前朝野對這件事相當重視,已經不像當年保釣時期的氣氛,表態這件事情對於個人的重要性,似乎也降低許多。

我想起日前聽到一個環保前輩說的,要怎麼樣把大家都知道的普世價值(如環保、性別平等等等,基本上很少人會反對這是政治正確的態度),變成是可以為之付出行動來改變社會的人,在這年頭真是大考驗。或許在這種價值多元的時代,真正的考驗是這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