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3-30

狂飆的世代--青春、土地、歌

我實在無意每一集作回顧,但是這真是令人欲罷不能的單元。這一集每一位受訪者的觀點都很棒,問的問題也都有一定的深度。歷史背景的鋪陳,彰顯出在當時每一個人的心情跟選擇。

有種奇特的感覺,這些受訪者(除了蕭老大之外),在談起當年的事情時,就像是昨天發生的事情一樣,情感豐沛。我想,那些過往在他們的生命經驗中必然是非常深刻的。

令人動容的是,胡德夫描述李雙澤在淡江一場演唱會上,拿著可口可樂的瓶子問,我們有什麼共同會唱的歌?於是他唱了「國父紀念歌」。胡德夫說,那真的是開啟了神智、非常震撼的一場演唱。因為在群星會的年代,歌曲都是香港、上海的靡靡之音,音樂是被管制的。自鄉土文學論戰之後的時代氣氛,開始重視起本土的生活經驗,那些敏感的文學家們記錄對當時社會的感受,大專院校內的學子們也開始「唱自己的歌」。李雙澤過世之後,楊祖珺繼承了這樣的精神。某一回,他們為了保護雛妓而開了第一場的青草地演唱會,黑道甚至揚言要帶回雛妓,連警政署長都跟楊祖珺說,請自己保重,他們無法保護這些人。因此,淡大的老師王津平動員了一些社團去保護。那樣的時代氣氛,真的是我這在青少年期就已經解嚴的人無法想像的。

陶曉清女士也真的是了不起,在當時組織了很多音樂的活動,辦起了金韻獎把台灣的民歌撐起一片天。我國三的時候開始摸吉他,得到表姊送的一本金韻獎的歌本,自己按著數字譜,一首一首民歌自己學自己唱,並且為此沈迷不已。我哪知道原來民歌是這樣來的?那些我愛不釋手的、愛得糊里糊塗的民歌,竟然有這樣一大段的歷史跟時代背景。

聽到楊祖珺說,很多國家的運動都是從文學先開始的,再來是藝術接管,最後才是政治。片中所有的音樂人、藝術人都感嘆,台灣在八零年代之後的音樂藝術被政治所綁架了,蔣勳也感嘆的說,台灣不缺政治人,但是缺像楊祖珺一樣的好歌手。

而這一段故事對我來說,則是戳破了很多[自己建構的]神話。在這些人物的談論中,他們所在的時代其實是一個十字路口,to be or not to be的選擇。要說是時代造英雄也是可以的,但是,絕對不是一種刻意營造的英雄事蹟。讀歷史使人謙卑,因為在其中看到了人性。我不禁對照著思考,如果是我在那個時代,我會不會有這樣的意識、會不會為此付出行動呢?在這些面臨抉擇的關口。這麼一想到覺得開闊而沈穩起來。目前實在無法解釋為什麼,這大概就是歷史的魔力吧。

2005-03-28

還玩blog?再玩就燒掉歐..

BUrn iT!

有趣的小玩意 ..

夠哈,金穗獎巡迴影展,預約免錢

4/1至5/4,台北、新竹、台中、台南、花蓮、高雄、雲林,哈影展場次表~~

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 台北市青島東路七號四樓

4/1(五)超夢幻開幕片 13:30 腦內風景、貢寮,你好嗎?[金穗回顧]飛碟狂想(蔡明亮導) 19:00 出去走走、[金穗回顧]高飛(周旭薇導、李安主演)
4/4(一) 13:30 部落之音19:00 石頭夢、藍色咒語
4/5(二) 13:30 秋天的藍調、就要綠燈了15:00 [導演座談]陳秀玉導演 19:00 出去走走、神的孩子、[金穗回顧]生命線(曾壯祥導)
4/6(三) 13:30 石頭夢、藍色咒語19:00 無米樂
4/7(四) 13:30 等待、新生、神奇洗衣機、腦內風景 19:00 藍雨、殼、翻滾吧!男孩
4/8(五) 13:30 無米樂、荒涼靜漠 15:30 [導演座談]顏蘭權導演、莊益增導演 19:00 貢寮,你好嗎?諾亞諾亞、[金穗回顧]晨夢(萬仁導)
4/11(一) 13:30 出去走走、神的孩子 15:00 [導演座談]周以文導演
4/12(二) 13:30 貢寮,你好嗎?諾亞諾亞 19:00 部落之音
4/13(三) 13:30 藍雨、殼、翻滾吧!男孩 15:00 [導演座談]林育賢導演 19:00 秋天的藍調、就要綠燈了、荒涼靜漠
4/14(四) 13:30 秋天的藍調、藍色咒語 14:30 [導演座談]陳秀玉導演 19:00 新生、腦內風景、[金穗回顧]蔭涼湖畔(李安導)

新竹──影像博物館 新竹市中正路65號

4/15(五) 19:00 出去走走、神的孩子、等待
4/16(六) 10:00 無米樂、殼14:00 秋天的藍調、新生、諾亞諾亞19:00 石頭夢、就要綠燈了
4/17(日) 10:00 部落之音14:00 翻滾吧!男孩、藍雨、神奇洗衣機、藍色咒語19:00 貢寮,你好嗎?腦內風景、荒涼靜漠



台中──原定場地臨時出現問題, 正在尋找替代場地中, 不便之處, 非常抱歉!
4/18(一) 19:00 部落之音
4/19(二) 19:00 出去走走、等待、神奇洗衣機、殼、新生
4/20(三) 19:00 就要綠燈了、石頭夢、藍色咒語

台南──華燈藝文中心  台南市友愛街10號

4/21(四) 18:30 秋天的藍調、就要綠燈了20:20 出去走走
4/22(五) 14:00 部落之音16:30 諾亞諾亞、神奇洗衣機18:30 貢寮,你好嗎?藍雨、殼20:20 神的孩子
4/23(六) 14:00 無米樂、等待16:30 翻滾吧!男孩18:30 石頭夢、藍色咒語20:20 新生、荒涼靜漠、腦內風景


花蓮──東華大學/文學院視聽教室(D108) 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大學路二段一號

4/25(一) 19:00 秋天的藍調、藍雨、翻滾吧!男孩
4/26(二) 19:00 貢寮,你好嗎?諾亞諾亞、神的孩子
4/27(三) 19:00 無米樂、腦內風景、荒涼靜漠

高雄──高雄電影圖書館 高雄市鹽埕區河西路10號

4/27(三) 14:30 貢寮,你好嗎?殼19:00 部落之音
4/28(四) 14:30 無米樂、腦內風景19:00 神奇洗衣機、新生、神的孩子
4/29(五) 14:30 石頭夢、荒涼靜漠19:00 秋天的藍調、藍色咒語、就要綠燈了
4/30(六) 14:30 翻滾吧!男孩、藍雨19:00 出去走走、諾亞諾亞、等待


雲林──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B02放映室) 雲林縣斗六市大學路三段

5/2(一) 18:00 出去走走、秋天的藍調、藍色咒語、等待、神奇洗衣機、無米樂、藍雨
5/3(二) 18:00 諾亞諾亞、石頭夢、腦內風景、新生、殼、貢寮,你好嗎?神的孩子
5/4(三) 18:00 部落之音、翻滾吧!男孩、荒涼靜漠、就要綠燈了



夠哈影片簡介~~

影片類首獎-
出去走走(Go Out to Sea)劇情/48分鐘 
導演:周以文
  昇伯討海一世人了,船是他的第二個家。退休了,他還是每天都往船上跑,泡泡茶、用對講機呼叫出海作業的船隻。有時候他跟昔日夥伴勇伯在港邊釣魚,心裡卻殷殷懷念著,在海上,那搖搖晃晃的感覺。
這年夏天,昇伯的女兒要嫁人了。他對孫子說起自己討海養家的一生,突然好想念,海的開闊氣味。於是這天,昇伯決定和勇伯到船上去,喝個魚湯,出去走走……

最佳劇情影片-
秋天的藍調(Autumn of Blue)劇情/48分鐘
導演:陳秀玉
「我以為,這是我要的幸福…」
一個更年期的婦女,以為老公有外遇,是因為自己不再漂亮,假想一個競爭的對手是年輕漂亮的美女,為了維繫一個看似完整幸福的家所做的掙扎。性― 性別 ― 幸福,交織出令人省思的議題。
王琄精湛的演出詮釋了中年婦女所面臨的不安與不被在乎的處境,演出媲美茱莉安摩兒在《遠離天堂》裡相似的境遇。並獲得評審的肯定,入圍去年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的殊榮。成為金馬影史上第一位以短片入圍最佳女主角的演員。

最佳實驗影片-
藍色咒語(PAPA BLUE)實驗/13分鐘
導演:史筱筠
父親的抱怨一再的在他耳邊重複著。
她嘗試著尋找父親的影子
在她的印象裏,父親的身上有一層濃濃的藍霧罩著,那層霧愈來愈濃,她最後終於看不清父親的長相…

優等影片-
神的孩子(The Lamb)劇情/38分鐘
導演:蕭力修
12,女孩,從小在灰白的建築物裡長大。
神父告訴她,12是神的使者,她相信著。
今天她18歲,要到外面的世界帶領凡人對抗混亂和苦痛。
路、小黑、小白,三個男孩離家找尋真神,因為他們的族人遭到迫害。
他們相信誠心信神,就不怕敵人的武器。
三個男孩遇見12女孩,他們發現了神的秘密,因為他們生命僅有的單純。

這裡不是地球,他們只是看起來很像。

優等影片-
神奇洗衣機(The Magical Washmachine)劇情/19分鐘
導演:李芸嬋
「看洗衣機洗衣服,就像看著小魚在魚缸中游泳,雖然他們一直在繞圈圈,看起來還是很有趣。」
這是一個喜歡在深夜,看著洗衣機洗衣服的女生的故事。
有一天,自助洗衣店裏意外出現一台神奇洗衣機。放進神奇洗衣機裏的衣服,可能變大、變小,變新,變舊。依照你的心願,或者違背你的心願。畢竟深夜的自助洗衣店裏,並沒有拿著仙女棒的仙子,只有穿著溼鞋子的怪阿伯。
神奇洗衣機裏的衣服的主人,可能你想記得、或者忘掉,存在、或者消失。依照你的心願,或者違背你的心願。

優等影片-
諾亞諾亞(Noah Noah)實驗/20分鐘
導演:吳俊輝
過去的愛人以email告知被癌症入侵的生命,瘟疫與死亡漫延的2003年5月,旅程沒有終止,諾亞再度啟航。跟隨諾亞的旅程,探尋記憶的原點與永無止盡的慾望。
《諾亞諾亞》的影像素材來自多種極為不同的拍攝模式下的視覺元素:使用不同規格的影片(八釐米、超八與十六釐米)、光學印片(Optical Printing)重製、影片加工(上色與黏貼膠帶等)、實景與棚內拍攝,以及以動畫單格手法拍攝一連串不連續的明信片與宣傳單,企圖透過一連串關於個人旅程、慾望、距離與情感關係的意象聯結將這些元素整合成一趟新的視覺旅程。

優等影片-
石頭夢(Stone Dream)紀錄/79分鐘
導演:胡台麗
陳耀圻導演在1965年攝製了台灣紀錄片史上第一部真實電影「劉必稼」。片中主角劉必稼是1940年代在大陸農村被抽壯丁而隨著蔣介石總統來台灣的軍人。他在退伍前到台灣東部河川地挑石頭,開闢田地。數十年後,本片導演在花蓮木瓜溪畔的一個農莊中發現了劉必稼,便以攝影機紀錄這個由外省老兵與他們來自台灣不同族群的妻子(大多是原住民,也有閩南與客家人)及兒女所組成的新移民聚落。「石頭」是本片最重要的象徵,將辛苦在石堆中開墾的劉必稼這一代和喜愛撿拾與玩賞石頭的劉必稼兒子這一代連繫起來。劉必稼和他的家人如同玫瑰石般外表黝黑平凡,內裡卻蘊含瑰麗高雅的景緻,在片中悠遠質樸的古琴聲伴隨下,與溪流浪花共織夢想。

最佳紀錄DV-
貢寮,你好嗎?(How are you doing, Kungliao?)紀錄/88分鐘
導演:崔愫欣
從1998年開始至今,長時間紀錄貢寮居民反核四的歷程,導演以感性的自述,娓娓道出她這個外來客眼中,韌性十足,不甘於任人擺佈的貢寮人,屢敗屢戰的反核四之路。

最佳動畫DV-
腦內風景(Mindscape)動畫/8分鐘
導演:謝珮雯
阿公年約80,患有老年癡呆症,心智已經回到了五歲以下,阿公在家中時而呻吟,時而對空氣說話,似乎在和幻覺中的人物對談,偶而陷入自己的幻想中,似乎也自得其樂著,而身為家人的媽媽與妹妹所能做的,就是盡好照顧他的職責,然而面對失智老人脫序的演出,也好像只是讓清醒著的人更加的手忙腳亂,而阿公就這麼的穿梭在現實與非現實間,儘管忙壞了照顧他的親人與無數的叮嚀,阿公似乎也只能往他的夢裡越走越深了…

優等DV-
藍雨(BLUE RAIN)動畫/9分鐘
導演:潘心屏
城市的頂端坐著一個哭泣的女孩,她悲傷的淚水無止無盡的氾濫成災,眼看整座城市即將被淹沒,一名小小的受災戶,決定擺脫悲情的命運,他款款包袱,自立自強,踏出家門,一段新天新地的奇幻旅程就此展開。

優等DV-
殼(SHELL)動畫/4分鐘
導演:陳明和
寄居蟹捨棄了舊殼,在大大小小的殼中掙扎,經歷無數波折,沒有殼的牠只好繼續獨自流浪,尋找適合牠的「家」……。

優等DV-
無米樂(Let it be)紀錄/115分鐘
導演:顏蘭權、莊益增
無米樂,記錄臺灣的大米倉之一,臺南縣後壁鄉三個老稻農的勞動與生活。一顆顆晶瑩剔透的汗珠和著一粒粒的稻米,陪他們走過了大半個世紀,透過他們的勞動與生活,我們可以領略到生活的智慧,也可以意會到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神、人與天、人與土地,是如何微妙地共生共存著,在浩瀚的天地之間,在人世的悲喜之間,他們終將成就了自身的圓滿。

優等DV-
部落之音(Radio Mihu)紀錄/136分鐘
導演:李中旺
「FM91.3部落之音的聽眾早安!我是八亞斯…打開收音機,透過這個地下電台,你會聽到部落裡梨子與甜柿的是非、溪水與土石的八卦…」八亞斯以犀利與戲謔的旁白引領我們見證一段在九二一地震後原住民部落重建的經歷,其中,有著部落內部的分裂與鬥爭,荒謬卻又理所當然,恰如整個台灣社會的縮影。

優等DV-
翻滾吧!男孩(Jump! Boys)紀錄/84分鐘
導演:林育賢
幾位來自不同家庭的小男孩,有著截然不同的個性與脾氣,唯一的共同點是──下課後,不打電動不去麥當勞,直奔體操訓練場。「再苦也要練下去、哭完繼續練下去、生完氣繼續練下去、摔倒爬起來再繼續練下去、再痛也要練下去…」難道,這些小朋友都瘋了嗎?
跳脫沉重批判式的傳統紀錄片,本片在熱鬧無比的流暢節奏中,呈現輕鬆幽默的影像觀察,從教練對小朋友嚴父兼慈母的關愛、教練自己的心路歷程,到當年隊友失聯四散的感嘆,今昔對比之間,點出對國內體育養成環境的省思。

優等DV-
等待(Waiting)紀錄/25分鐘
導演:李立劭
人生之中,有著太多的等待,為理想而等待,為愛情而等待;然而,在雅加達痲瘋村的一對老夫婦,對他們來說「等待」成了每天維持生命的唯一選擇,也是彼此情感的最終交流,在雅加達底層生活的這群被遺忘的痲瘋病患者,從他們眼中顯露出的神態。物質世界與心靈間的糾葛,使得一切享受著資本世界中理所當然的我們,汗顏不止。

優等DV-
新生(New Life)劇情/37分鐘
導演:陳正弘
  小雨沒有爸爸媽媽,從小由住在馬公的阿姨與姨丈帶大,高中畢業自己一個人搬到時裡住。在海邊認識了阿兵哥阿修,後來成為好朋友。
  小夫妻失去小嬰兒之後,為尋找解脫的出口,在女生出國前,兩人帶著化身成小熊布偶的小嬰兒一起到澎湖旅遊。最後並請求媽祖照顧小熊,保佑一家人平安。

優等DV-
荒涼靜漠(Desolate Silence)劇情/17分鐘
導演:詹育杰
年紀輕輕的她,內在已醞釀著死亡
對他來說,連戀愛都不再快樂了
周圍平凡庸俗的人們,努力成為不平凡,他不期待什麼,甚至愛情
過度早熟的尷尬靈魂與肉體,稚嫩的臉孔有著無助決絕的眼神
每次做愛都像是最後一次

優等DV-
就要綠燈了(Stop Over)劇情/44分鐘
導演:胡皓翔
昱璋、超倫、家祺是學校中的三劍客,有著新新人類的典型模樣。家祺是單親家庭,在無法承擔父親所給予的壓力下,決心逃離選擇沉醉音樂的世界中……。小潔因好友小玲不希望她因嚮往名牌而去從事援交的打工行徑,感到不受認同,決心分裂友誼關係……。主人翁昱璋因愛慕小潔,決心讓自己回到原本單純的生活。面對外面的世界,家祺也因此發現了新的體悟。
StopOver是指中途上車,點出了新新人類做錯事但不畏改過,勇於走回人生的康莊大道。

夠哈導演座談資訊~~

*座談會現場,前5名發言觀眾,可獲贈導演親筆簽名影展海報一張喔!

‧《秋天的藍調》
4/5下午3點
座談會來賓:陳秀玉導演、陳明秀小姐

‧《無米樂》
4/8下午3點半
座談會來賓:顏蘭權導演、莊益增導演

‧《出去走走》
4/11下午3點
座談會來賓:周以文導演、小野先生

‧《翻滾吧!男孩》
4/13下午3點
座談會來賓:林育賢導演、陳明秀小姐


夠哈的代價

‧本活動全程免費入場!(台北場次因座位有限,敬請事先來電預約劃位,預約專線:02-2392-4243)

‧每觀賞一場「夠哈影展」,可獲電影資料館logo貼紙乙枚,集滿3枚貼紙,即可選擇享有以下優惠之一:

1. 個人申辦「國家電影資料館」會員,會費享有8.5折優惠,三人以上團體申辦更有8折超優惠!

2. 購買電影資料館出版品,原價7折優惠﹔訂購「電影欣賞」雜誌一年份原價8折優惠,並送「2004電影年鑑」一本!


(以上優惠有效期限自影展期間至民國94年5月31日止)

2005-03-27

所謂的進步,是在這裡

原本沒有抱著什麼太激動的想法去參加326,只是覺得應該要表達自己的態度,要以行動支持。甚至臨行前一天還找不到人一起去,想說自己帶個相機拍拍照當作紀錄就好了,還好一個學妹前一天說要去,就一起出發了。

一路上也都是抱著參與觀察的心情,哪裡熱鬧哪裡去照相,看看不同團體寫出來的布條,還有一些有趣的個體戶自做的牌子,那通常是最有創意的。到了總統府廣場前,擠的水洩不通,一度想先離開。但是這次的遊行節奏很緊,沒有什麼激動連篇的煽情演出,蕭美琴把重要的訴求簡明的說出來,後來族群代表發言,蔡振南、陳明章各唱了一首歌(很感動)。最後則是阿扁等人領頭唱了伊是咱的寶貝(音樂的感染力很強,真的很溫馨感人)。但這一切我都覺得還很平靜,只是覺得盡到表達自己反對中國脅迫的立場之義務。

但是,當我站在人潮的後端,看著前頭望不見舞台地上坐滿的人群時,不斷的有阿伯來找我跟學妹幫忙他們拍照。這些阿伯或者其實是中年人,態度慎重,而且看起來是單槍匹馬的一個人上北部,或者是跟同伴走散,他們有的拿著傳統的傻瓜相機,有的拿著數位相機,慎重的要求我們幫他跟其中某一個地標拍照(像是PEACE大氣球)。一位阿伯拿著數位相機,顯然是沒有裝電池,我們跟他解釋說數位的那個螢幕應該要有影像才是有電,但是他堅持從一個小視窗看出去可以看到景象,那就是有電。當時覺得心情有點複雜,那可能是他兒子或女兒的相機,被老爹借出來準備要拍照作個紀念。但是可能有很多因素,兒子女兒沒有教會他怎麼用(可能也是兒女不贊成自己偷溜的頑固老頭吧?)。

後來跟學妹走散,又遇到兩個央求我幫他們拍照的人,聽口音應該是南部人。因為不斷出現類似的事件,以及他們臉上慎重驕傲的表情,這些影像留在我的腦子,回到家中才開始發酵。當然,情緒被激化的原因,還外加一樁,我又被我老爹念了一頓。

那些從南部上來的阿伯,我看得出來他們對於這次的遊行的慎重,還有拍照時的那種驕傲。雖然他們心中對於這次遊行的想像跟我可能是不一樣的。我珍惜著目前台灣能有的民主自由的努力,同時我享有這些自由的氣氛。前輩的努力我是心懷感激的,這些得來不易,值得我花時間站出來支持跟表態。這些阿伯跟我老爹,他們可能都是各站在自己的立場激進的表達自己的意見。我原本想起阿伯的臉,被他們的真誠感動,又被我老爹罵到覺得很生氣。後來,我的內心還是大和解。因為,這就是民主台灣,誰都可以表達意見,而不是只有一言堂、只有一種聲音。誰都可以理直氣壯的陳述自己的立場而不擔心被肅清。這樣的成果,在1989年至今,台灣真的是進步的太多,太多。我真的覺得很驕傲。

2005-03-22

[公視]狂飆的世代

http://www.pts.org.tw/~web02/age/index.htm

今天看了第三集:向左走向又走。講述在1960年代末期到1970年代初,保釣運動掀起的學生運動風潮,以及哲學系事件如何將這些戰後嬰兒潮的反對聲浪壓制下去,同時因為保釣事件後期,學生運動的群體開始分裂成左右兩條平行線,許多師生、朋友都出現裂痕,一直到九零年代才開始有匯聚的可能。

對於一個剛過三十歲的戰後第二代來說,看到老前輩們為了某些現在看來已經很普遍的像是空氣的價值,跟很多人、體制奮戰,甚至企圖以自己的生命明鑑,在噤聲的年代,發聲需要勇氣與思考的深度。寂靜中的第一聲真的是劃破長空,點燃人心。

像我們這個世代,左右不分似乎是個常態,常看到很多人左皮右骨也不覺矛盾。或許當年的時代氣氛對我們來說已經無法感動人心,左右之分或許沒有太大的意義。剩下的只有消費、短暫的意義與片段的認同。那個年代的前輩們因為國家的事情挺身而出,認為這是一個青年可以投注自己的心力、完全利他的行為而充滿熱血,並且以此詮釋自己的生命,直到今日。但是現代的青年,或許也是可以發揮的場域十分狹窄,加上眾聲喧嘩的多元價值,能夠緊抓住一種價值、一種仿效的模範,就已經十分不容易了,似乎多元開放之後,個人思考的創造、可能性與特殊性,卻不見等量的成長。我似乎介於其中,不是任重道遠的上一代,也不是專愛惡搞凸顯自己的下一代,我想,在瞭解了那個年代前輩們的理想與努力的過程,僅有針對自己覺得可行的部分繼續努力,做出成績了。

真的是個好節目,很多珍貴的資料片,時代鋪陳全面流暢,值得推薦。

2005-03-21

Organic Html

這邊看來的,可在這邊做分析。原來我的blog的有機圖是長成以下這樣,還有兩隻不知道蜜蜂還是蒼蠅的東西飛來飛去。真有趣!

丹大事件

週日去聽了一場2004年原住民重大事件論壇,該場會議談了四個事件,鄒族頭目事件、痛風基因問題、丹大狩獵、納莉風災後重建問題。

對於丹大事件,請了林務局保育組組長,以及參與此次計畫的布農獵人。我在聽這位組長報告時,覺得真是模糊焦點。從報上得知的丹大開放狩獵,原本就是林務局與學術單位為了掌控當地物種數量而做的計畫,從報上的訊息中,原住民僅處於一種臨時顧工的身份,我刻意注意到底有什麼「恢復傳統狩獵文化」的規劃,但是文中鮮少提及。此回這位組長說,是為了落實野生動物保育法的第二十一條的施行細則,所以才會試辦這次的狩獵。讓我們來看看野生動物保育法第二十一條:
野生動物有下列情形之一,得予以獵捕或宰殺,不受第十七條第一項、第十八條第一項及第十九條第一項各款規定之限制。但保育類野生動物除情況緊急外,應先報請主管機關處理:
一、有危及公共安全或人類性命之虞者。
二、危害農林作物、家禽、家畜或水產養殖者。
三、傳播疾病或病蟲害者。
四、有妨礙航空安全之虞者。
五、臺灣原住民族於原住民保留地,基於其傳統文化祭典,而有獵捕、宰殺或利用野生動物之必要者。
六、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准者。

這個條例之施行細則跟這次的試辦關係是什麼?原住民在保留地可因祭典的關係而補殺野生動物,按照這個邏輯推下去,如果要恢復狩獵文化,應該是要從狩獵文化的內涵開始談起,而不是先從「可以打幾隻」的數量控管開始。這個試辦根本上就跟「恢復原住民狩獵文化」沒有關係,雙龍村參加狩獵的布農人也說,整個狩獵的過程都是槍獵,完全沒有按照原住民傳統的狩獵方式進行,年輕人參加了也學不到東西。同時也批評林務局沒有顧及與輔導原住民從事巡山員與生態解說的後續工作。

這些批評都十分的合理,同時也點出問題就在於林務局的粗糙決定,又強以恢復原住民文化作為幌子,讓原住民背負第二次的污名化之傷害。最後組長面對大家的質疑,竟然告訴我們「去看地理課本」,說台灣的生態是多麼的特殊,對於保育的工作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真的是官僚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關於這件事情,恢復狩獵文化是可以討論的,對於如何落實台灣的動物保育也是可以細緻討論的,但是林務局弄擰成這個樣子,不僅原住民的形象受到傷害,讓可以討論的議題污名化,對於這些事情,另人真是氣憤難平。

2005-03-18

she is so beautiful to me


You Are So Beautiful
You are so beautiful To me
You are so beautiful To me
Can't you see

You're everything I hoped for
You're everything I need
You are so beautiful to me
You are so beautiful to me

You are so beautiful To me
Can't you see
You're everything I hoped for
You're every, everything I need
You are so beautiful to me

來源

[電影] 莎喲娜啦!小黑


我家也有小黑狗,也是可愛的流浪狗。最近日本電影「莎喲娜啦!小黑」講的是流浪狗小黑,進駐校園之後成為全校好伙伴的故事。我們系上大約十年前就開始了這種認養流浪狗的事了,全系的師長捐錢給他們結紮、買飼料。自從系館有了駐系犬之後,覺得系上的感覺變了很多,大伙經過門口時都會呼喊一聲:紅牌(現在已經是小黑跟小胖了)~,就看到狗兒搖搖尾巴,每個人就都高興的微笑起來,頓時氣氛就大為不同。電影的這個故事是真實的事,摘錄如下:

【莎喲娜啦!小黑】根據真人實事所改編,是一部溫暖感動人心的電影,敘述人與狗、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深厚情誼。18年的小黑歲月歷經了朋友分離、年輕人的熱情、以及母愛的偉大。小黑在校園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牠的存在改變了許多人的一生,也鼓勵振奮了所有學生和老師的精神。從頭到尾,總共有四千八百個學生,曾經和這隻狗有過一段溫暖美好的回憶。

小黑在昭和36年(1961年)的秋天的校慶第一次出現在人門面前,在昭和47年(1972年)11月30日因為惡性腫瘤過世。推測年齡為18歲。因為過著不被束縛自由自在的生活,因此活了相當於人類的100歲相當長壽。

當時的小黑是媒體的寵兒。從朝日新聞的地方版被報導,到地方電視台,最後更登上全國性的節目,現在仍存有當時小黑生前珍貴的影像。

也曾被『高二COURSE』、『少女FRIEND』等的雜誌介紹過,當中有一本雜誌裡甚至還把小黑畫成『小黑藍調』的四格漫畫。在NHK曾經播放過「校友小黑」的30分鐘的節目,電影導演熊井啟氏也參與演出。當時造成很大的迴響,從全日本飛來受到小黑感動的信以及鼓勵小黑的信件。除了來自教職員的捐款,還有媒體所支付的酬勞等全都存在小黑的戶頭裡,那些錢就成了小黑生病時的醫療費等等的支出。

其實由學校認養流浪狗是很好的方式,因為狗有地域性,加上校園十分空曠,由一個系認養一兩隻,其實在控管流浪狗隻數是很不錯的,又可以增進環境的和諧感,狗兒在友善的氣氛下也不會發生什麼咬人事件。應該是在1998年左右,X大校方在暑假放毒藥毒死流浪狗的事件,讓當時堆動校園流浪狗認養制度的人都很生氣也很難過。經過這麼多年,我還是不能理解為什麼某些人對於讓自己不爽的東西就要除之而後快,流浪狗在他們眼中就是骯髒的生物,死不足惜。可能要像日本這樣把一些很平常、但是很窩心的小故事拍成偶像劇、偶像電影,才能稍微軟化一下那些無論什麼事情都自我中心主義的人吧。

4月6日首映會

2005-03-14

PNG咖啡與星巴克

最近在mailing list上一連串相關消息。星巴克在三月七日引入Papua New Guinea的咖啡豆在北美開始販售,同時也捐助了一萬五千元的美金給當地的社區,從事社區或教育等方面的建設。

這個跟星巴克合作的公司,是Kigabah Estate,新聞中提到這是一個在六零年代就開始經營的咖啡莊園,中間一度式微,但後來又竄起,同時也成為PNG整合其他小農的中心,類似一種衛星式的組織方式。由Kigabah Estate提供當地小農相關的施肥、種植的資訊,也幫忙操作大量購買的折扣等等。這種描述讓我想到黑色收成一片中的Joe Leahy。稍微看了一下網上的資料,因為要跟星巴克簽約的咖啡農必須有機認證,但是認證的過程十分複雜,而其實已經達到有機認證,而且沒有使用殺蟲劑的小農們,一方面缺乏知識與金錢去弄到一張證書,一方面離機場很遠,在銷售上變的十分困難。在PNG這種莊園形式的咖啡農可能才是比較可行的組織。

不過我實在很難接受這則新聞中星巴克慈愛的資本家的形象。但因為不清楚收購的過程,感覺上有很多小農被價格收購與種植資訊的限制而被併吞。但貌似慷慨的員外總比刻薄的明目張膽的員外好,目前只能這麼想。

有人提到這是大洋洲與商業成功合作的案例。一時之間我難以判斷。

*經過國家有機認證的PNG咖啡銷售網

對人的信任感

昨日去上個小課,在演講時表現出過於重視某些議題,讓聽眾難以輕鬆的接受,有些就呈現昏睡的狀態。今日跟兩個朋友閒聊到這個經驗,其中一位說,妳應該要裝作若無其事的推銷你的商品,演講其實是一種表演,妳只需要讓聽眾知道:「這商品挺不錯的樣子,下次想買此商品可以來找這個人」。其實也是,說話跟寫文章是兩回事,寫文章可以直言不諱,而且簡潔是美德,但是說話就不是。說話時需要情感來打動他人,偏偏我很缺這個。不知從何時開始,對於情感的需求降的很低,也很懶得供給給他人,大概是受挫的經驗太多所致。家庭與愛情,還有遇到一些背地裡四處造謠的朋友。由於人性的弱點加上不一致的狀況太多(兩面人、沒有信念、自私等),讓我對這些人際需求感到很厭煩。

昨天還發生一件事,演講時拿出的一張地圖傳閱,那張圖挺美的,結果下課後不知去向。當時覺得很挫敗,也對這群人產生不信任感,但是友人說,這件事情一定要繼續追,才不會因為這一件小事把妳對他們的信心給磨掉了。我也同意要把事情作一個處理,不管什麼樣的處理都好,因為這樣才不會讓彼此陷入猜忌的狀況。

如果能先撇開受傷的情緒,視情況由第三者出面,以比較公正的態度幫忙繼續處理,後續的不良影響才能解除。這些都是人際間信任關係之所以能建立的小撇步。這回算是修正了處理這種令人不悅狀況的態度,不然又會再度關閉起溝通的可能。

整合

覺得自己內在有很多分裂,還是來當個健康整合的人比較好。這裡是我說話比較舒服的地方,因此以後生活中的感想主要都會書寫在這邊。

2005-03-11

擠壓自己

今日與G小姐的對話,讓我想到很多最近在思考的事情。

以前田野時,十分擠壓自己的私有領域,同時也將自己的需求降到最低,完全配合當地的作息、飲食跟一切。真的是一切。但是在這種配合別人的過程中,同時擠壓到的是對於自己與他人互動的需求,將自己孤立起來,同時也將他者推遠,似乎自己無欲無求的飄浮在空中檢視這些人的行為,同時將之抽象化為可能的理論。

這種擠壓自己的習慣,其實的確讓我好一陣子不想回田野地,因為我總覺得受到了剝削,內心對話像是:『我付出這麼多,但你們還這樣對我?』。在看NISA一書的時候,作者提到Bush Man人索求無度的跟她要煙草,等等一切日常用品。等到作者在十幾年後因為患了乳癌,重回田野,她在這種「索求無度」的場合中,終於快意崩潰的問Nisa,我跟你的關係中,如果沒有這些禮物,那還會存在嗎?而且在第二趟的田野中,作者也修改之前的田野態度,很直接的表達自己的感受(人之將死...唉)。她之前因為田野的道德感而對當地人的忍耐跟包容所累積的情緒,在這些直接的詢問中也都一一得到解答(大概就是他們當地人還是把妳當自己人的結論云云)。

其實我土法煉鋼的田野經驗,因為缺少一些有經驗的前輩們告訴我應該如何跟當地人互動,如何定位自己的研究位置,總是憑著一股「全都自己來」的意氣在硬撐,當然壓縮了很多自己的空間跟情緒。但是實際上,當我開始可以透露出自己的性格以及需求的時候,我才開始對這個地方有認同感,同時也才覺得被接納。像是Nisa的作者要搞到十幾年之後才直接的說出自己在情緒上對Bush人的質疑,她的救贖也就來的更晚。因為忠於自己,人的互動才能繼續下去,而不是一直保持客氣跟禮貌,還有一直被強調的客觀。

由於這種「裝客觀」的態度實在內化到自己的腦中,在一般人際關係的處理上也都是這樣,因此導致很疏離的狀態,像是不喜歡人多的場合,不喜歡社交等等。我現在覺得問題是,沒有適度的表露自己,因此無法與人繼續溝通相處,妳只是永遠的在傾聽、記錄跟思考。雖然,作為第一次的田野,低調乖巧謙遜可能還行的通,因為初步的一些資料其實是在無害、溫和與沒有價值判斷的基礎上去累積,但是長久下來是不可行的,很多事情隨著年紀的增長,也會開始有自己的立場,在適度的捲入當地的運作之中,才會激發自己想要更瞭解跟喜歡這些人。友人P以前常說,要讓妳自己自在,不要有負擔,才不會把距離拉遠。最近跟人的互動機會多了,也就越來越能體會其重要性(以前也不是不知道,只是...)。在此得鄭重向被我以「假客觀理性」而推遠的朋友致歉,唉,這就是血淋淋的成長。

除了這件最近體會深切的人際互動上的「適時的展現自己」,還有一個在Nisa一書中提到的有趣的交換小故事要分享。作者以一個白人的身份進入物資極度缺乏的東非,她自己也覺得理所當然的應該要適度的提供物資,剛開始時她總是疲憊的應付源源不絕來到妳帳棚中跟你索取各種不同東西的人,每天都要應付很久。於是有一天她想出一個比較簡便的方法,她買了一大串的香蕉進入部落,她大聲嚷嚷的說,大家來吧,我買了一大串香蕉。結果村子裡沒有人理她。經過事後的詢問,Nisa告訴她,她們覺得交換的物之質量,是依據在每個人「覺得」她跟妳之間的親疏遠近量表,「同等」的平均分配對他們來說是一種侮辱,這好像他們之間沒有特殊的情誼一樣,真是太侮辱人了。

我對這個故事一直印象深刻,那似乎解釋了某位人類學者厭惡那些貪得無厭的yanomamo人的習性。一方面除了是西方物資真的很吸引人,另一方面,這種索求無度在Bush man的例子中,其實呈現出這是基於文化意義上對於人際連帶的互動之解釋,再整合了對現代物品的想像而出現的行為方式。

最後對此篇的結論,誠實的說出自己的考慮跟擔心,讓對方來解釋跟回應,其實才能讓互動繼續,也才能解除焦慮跟累積的情緒。其實人際關係真的就是這樣的事情阿,在己文化跟異文化之間,這些互動的原則其實是類似的。應該要放下某種學院式的訓練方式[或說:暗示],大概才能保住自己真正的熱情吧。

妳在如火如荼嗎?

今天去找老師簽個名,老師問:妳現在正念的如火如荼嗎?well,當然要回答:是阿!在下正是唸的如火如荼。

property, right, knowledge, kinship,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the relation with economy.

大限之日將近,每日不自覺的緊繃。起床後,一開始吃東西,胃就疼痛不已。因為肌肉不自覺得緊繃,只好每日去游泳來放鬆肌肉。這樣應該算是如火如荼吧。

==========================================
昨日去聽個丹大林道的小演講,又忍不住吐了槽起來。檢查一下自己的言論,倒是真的有些文化為重的味道,但是,講者對於自己不清楚的事情妄加判斷並且因此而影響群眾,這點讓我難以接受。

我感到不滿的是,講者口中那些不知節制的盜獵原住民形象。因為他根本不接受人是自然的一部份,而且把一些因為商業利益而狩獵的原住民當作「已經失去祖靈信仰」的約束,同時也沒有「保育觀念」的約束,成為盜獵上無法無天的一群。他覺得原住民現在的文化只在九族文化村,所以以恢復文化為名的恢復狩獵行為,他是不能接受的。演講者說:「要是你說靠山吃山,這一點我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若說為了恢復文化而要恢復狩獵,我覺得太過冠冕堂皇,很難接受。」這觀點我也不反對,但是說原住民沒有文化,因此沒有權利聲稱狩獵權,這種判斷在我看來真是武斷又對文化一無所知。

並且,開放丹大林道狩獵,本身牽涉到的是農委會跟學術單位之間的某些利益糾葛,開放那裡狩獵,美其名為「恢復原住民狩獵」,實際上是為了得到動物解剖樣本,這件事之初衷本來就不是以恢復原住民狩獵為出發點。然而在事後的論述中,又用這樣偏頗的觀點視之,整件事得利的可能是研究單位(獲得了動物標本),倒楣的是原住民(又再次莫名其妙的被污名化),可能還有環保團體(怎麼選擇立場勒?開了座談會也談論不出在人與動物跟自然的關係中,應該採取什麼立場)。總之,每次一出現相關的討論,把原住民某些不得不如此的行為(外勞的引入而擠壓到他們的工作機會,所以只好回家靠山吃山;或者是十年前的確為了滿足山產店的需求而大量獵殺動物,但是,這個區求的上游是漢人山產店,不是嗎?),解讀成「他們都沒有文化了,現在一切都是高掛文化為名,行商業利益之實」,這些言論聽來真是缺乏整體的認識又充滿偏見。

我並不贊成將環境當成溫室一樣的保護之觀點,如果說該地在環保或者生態的意義上有重要意義,圈地而保護之,我是贊成的。但是在論述的過程中,在資訊不充足的狀況下,弱勢團體很容易成為代罪羔羊,背負這些沈重的罪名。但是,說真的,這件事到底干原住民啥事?又不是原民會提出來的,同時農委會提出該意見時很顯然的並沒有經過環境生態的審慎評估,那,該怪的人不是那些作出這些草率決策的人嗎?

我萬萬沒想到,一般人(聽眾在四十歲以上者)對於原住民的文化認知有這麼大的落差,三十歲左右還好。這件事無論何時發生還是會給我衝擊,因此,具備通俗解釋文化的能力,還是要時時警醒以備不時之需。

2005-03-08

[for fun] Your past life

icep看來的,在這邊算。
我的上一世是個男的(我總這麼覺得),是黑暗勢力的僕人,哈哈。所以我這輩子必須好好的學習、珍愛和相信跟全人類福祉(universe)有關的事,同時也不得不去開發內在的智慧。哈哈哈。

Your past life diagnosis:
--------------------------------------------------------------------------------
I don't know how you feel about it, but you were male in your last earthly incarnation.
You were born somewhere in the territory of modern France around the year 950.
Your profession was that of a banker, usurer, moneylender or judge.
--------------------------------------------------------------------------------
Your brief psychological profile in your past life:
Bohemian personality, mysterious, highly gifted, capable to understand ancient books. With a magician's abilities, you could have been a servant of dark forces.
--------------------------------------------------------------------------------
The lesson that your last past life brought to your present incarnation:
Your task is to learn, to love and to trust the universe. You are bound to think, study, reflect, and to develop inner wisdom.
--------------------------------------------------------------------------------
Do you remember now?

2005-03-06

轉:如果生活充滿否定句

轉貼一令我有感之文。從小生活就是充滿了母親的否定句,長大之後對於「長輩」的關愛總是想逃離,大約也與這個相關。雖然現在已經知道了,但是對於某種會令我回憶起童年經驗的口氣、語氣與態度的人還是感到厭惡以及想逃離。今天終於去看了「Ray」該片,覺得小時候的經驗對於成年後的性格與行為的影響力,其實是一體兩面,而且會被各種情境擴大,同時也是一個不到成年期,不經自己的反省跟成長是無法超越的。還無法寫些什麼跟Ray有關的東西,只好轉貼一文。

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朋友非常孝順,父親過世後,辭去美國的高薪工作回台陪伴母親。但是不到半年,她就來找我,請我想辦法找出為什麼她與母親不合,她說每次母親一開口說話,她心中就好像火山要爆發,她知道母親寂寞,希望她多陪陪她,她自己也希望能孝順,畢竟這是她回國的目的,但是,不知怎的,三句話沒說完,她就發火,如果要避免對母親頂撞,她就必須講完她要說的話立刻走開。

我們都是念科學的,不相信犯沖、相剋等迷信說法,但是檢討了半天,都找不出為什麼「母慈女孝」但就是合不來。直到有一天她送來一捲錄音帶,是星期日在家中與母親說話的錄音,請我分析。分析完畢,我知道為什麼了。

在這捲錄音帶中,母親的話占五分之四,我的朋友只說了五分之一,而且句子都很簡短,只回答必要的話。母親的句子中絕大部分是否定句,例如「不要穿這件衣服」、「不要塗深色口紅」、「不要擦地板了,先去買菜」、「不要買這種樣子的小黃瓜,這種胖肚子的,裡面全是子」、「不要放那麼多洗衣粉」、「不要用這種醬油,有色素」、「不要看這個連續劇」,到了晚上,她母親要她換一件厚一點的睡衣時,我的朋友就爆發了。

人天生有保護自己的本能,當一個人總是批評你時,你的大腦很快就形成一個防衛機制,只要一看見這個人,全身細胞就緊張起來,進入備戰狀態,這個人講的每句話都會先從負面去解釋,先篩選可能的敵意,再處理語意。

當你想做一件事而有人攔阻你時,第一次你會勉強順從,第二次你便不想讓他知道,因為你不喜歡被駁回的感覺,久了以後,便什麼事都不讓母親知道了。但是越是不想讓母親知道,母親越是拐彎抹角地想打聽出來,這時女兒便覺得隱私權被侵犯,於是母女關係就惡化下去了。

看到平日不以為意的說話方式導致這樣的結果,心中真是震驚,我們常常對越是親密的人講話越不小心,忽略了對方需要被尊重。孩子大了,有自己的主見,父母要學會尊重他的選擇,說話時要避免用「不要」這個字作為句子的開頭,不要讓孩子覺得「我在父母眼中一無是處」。

孩子小的時候,這種感覺會造成自信心的低落,如果孩子已經去外面闖了個天下,建立了自信心,這種說話方式會使孩子迴避你,雖然孩子也知道父母是好意,但是心理學上的研究已經讓我們知道理智和感情是分家的,是不同的神經迴路在處理的,心中知道該怎麼做並不代表一定會快樂的去做。

當奉養父母變成不得不做的義務時,雙方都會很痛苦。天下沒有什麼事比親子關係不和更令人傷心的了。

親子、夫妻、朋友、同事……之間的相處也是如此啊!

[電影]Ray

終於看到了Ray一片。只有一個感覺,真的是很用心拍攝的片子,Jamie Fox把Ray Charles演的真好,連走路、說話、彈奏的樣態都十分維妙維肖,難怪報回許多獎項。

以前並不怎麼聽Ray Charles的東西,看了此片後覺得頗感動,故事的細節編織的很好,在30年代的南方與Ray發跡的過程之間穿插來回的刻化Ray的心境,同時也讓人體會一個盲人樂手的感受,尤其是視覺的喪失與聽覺的敏銳化過程,

2005-03-04

[電影]Hysterical Blindness

週五,忙碌一整天,出了研究室想去想繳個錢,又把自己鎖在門外,一週內找了兩次鎖匠,真是無妄之災。騎車去南港,感想:人在火氣大的時候,除了寫字發洩,最好不要從事會危及生命的活動。晚上與老友想去看Ray Charles的電影,沒想到絕色今天改了時間,八點那場不演。在西門町的泡沫紅茶店(夠青春吧)坐了一會,回家之後仍然不滿我的週五在一連串的倒楣事件中度過。

於是轉開電視,馬上被烏瑪舒曼俗豔的造型,以及一種熟悉的焦躁情緒吸引,就一路看了下來。後來查網路,才知道這片大有來頭。Hysterical Blindness這片的導演是拍紀錄片起家的印度裔女導演MiraNair,也就是拍「雨季的婚禮」的導演。她大學讀的是哈佛的社會學,後來碩士念的大概是視覺?碩士論文拍的紀錄片就是印度的底層生活。後來轉拍劇情片,88年因拍攝描寫孟買低下層,特別是兒童的生活困境之「街童」一片開始走紅。

簡介了她的背景,只是想表達,在看Hysterical Blindness一片時所感受到的那種「真實」的張力。烏瑪舒曼這個角色所呈現的女性追求愛情時的窘態,因為中下階層的身份而更加誇大了性別間不對等的關係。在兩名工人階級女子追求愛情時那種看似低俗、笨拙的表現,女兒對女侍母親的男友的過度反應,以及為了在工廠同事之間為了面子而說了粗劣謊言,其實都不斷的加強與凸顯那種居於弱勢位置的無力,以及用不斷的否定來保護自己。

令我印象深刻的,除了她們(烏瑪舒曼跟茱莉葉路易絲)真是遭透了的打扮,以及令人發窘的搭訕技巧,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以下這一幕。烏瑪因為氣她母親交了男友,於是帶著茱莉葉路易絲跟她的女兒一起去她媽媽服務的餐廳吃東西。她的母親來幫她們點餐時,烏瑪善盡一個「奧客」的職責,開了很多囉唆的點餐條件,並且稱呼她媽媽為「xx太太」。她媽媽也應對進退的讓人幾乎忘卻了兩人是母女關係,一直到他母親轉身之後罵了聲bitch!而茱莉葉路易絲問:「妳跟妳媽怎麼啦?」,才令我警醒這是一對母女。這一幕在親情關係中殘忍地(或者應該說是毫不費力的)複製了階級關係(或者應該說是消費,某種將服務生的服務商品化),因為這段處理的太過理所當然,反而突顯出階級之間的「姿態」如何深嵌入兩者的認知之中,她們熟悉它而玩弄它,令人感到一種難以言說的張力。

當然,最後讓我大有好感的還是,茱莉葉路易絲的女兒玩著啦啦隊的棒子,最後幾位女生在Cyndi Lauper的Girl just want to have fun一曲中三人在屋前的草坪拿著澆水器互灑,happy ending?這一曲來的妙,貼切詮釋了這部片所想描寫的中下階層的女性,在一天工作之後其實只想來點快樂的,但是這卑微的要求,在金錢、兩性關係、自我成就的角力之間,還是這麼難達成的願望。

2005-03-01

島國來的消息

接到G島的老師寄來一則消息,說Y島因為覺得自己在財政上的安排比整個邦聯的效率要好,因此headman想要脫離邦聯,加入P島的Republic之中。以往曾聽說此傳聞,但目前看來可行性可能很高,那麼將會是很有趣的現象。

最近在寫一篇hot-water heater有關的作文練習,昨天洗完澡之後突然想到,P島跟Y島的一般住家中根本沒有熱水器!每回在太陽下山之後去洗澡,我總是得咬緊牙關快速的抹完肥皂憋一口氣迅速沖完澡,然後發著抖把衣服穿上。尤其是在雨季,更是練身體。不過洗了一個月的冷水澡,到也沒感冒,反而頭好壯壯。

這些島國的人大概很難體會我們對於熱水器跟熱水澡的情感吧。為什麼要洗熱水?不是就已經很熱了嗎?我在該島上時雖然也覺得天氣很熱,但是我還是很想洗熱水澡。尤其是蒸汽與潮濕之中還夾著沐浴乳的芬芳(冷水澡是根本聞不到沐浴乳跟洗髮精的味道,嗅覺部分,嚴重扣分),真的是一天忙碌下來的天堂。

我在該島唯一的憾恨,搞不好就是欠個熱水澡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