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4-27

Mazi rumah

布農族 報訊歌 Mazi rumah

Hai ya du hai ya ho~(he)             狩獵回來 背獵物 心理高興
O i yo ho ho o~ho~hai ya e~he(he~)       在很高的地方報訊 讓家人知道要回來了
A i ka du o -o e he-(he-)             前去迎接 幫忙背
o he~he he hai ya-o hu hai ya ho e (he-)      豐收小米等食物
o ho~hai ya u hai ya- ho ho he~(he-)       也是很高興的唱報訊歌
Hai ya du hai ya ho~(ho~)            就不會覺得重 背柴火也一樣
Hu ho ho hai o~ho-ai ya e~he(he-)
A i ka du o~o e(he~)
A i ya~o ha-ai ya ho ho ho -a hu hai ya ho ho~he(he-)
O ho ~hai ya--uhai ya ho ho~he(he-)


專輯:<雲霧獵人>,飛魚雲報音樂工團

2005-04-21

closer後續感想

只是一些聯想。

這段期間心情起伏大約是來自於對於課業的壓力,而且大多是來自自己的壓力。當壓力大時,初期就是一週找某人出來聊一些whatever,以及每次全身肌肉僵硬緊繃時就去跑操場,然後睡大覺。後來某人遠去他鄉之後,只能在通電話時訴苦,但是雙方壓力都很大,常開一些無聊的玩笑。開久了覺得失去興味,因為其實沒有正面去談那些壓力源是什麼。但是只要偶爾談到一些比較對到頻道的話題,我就覺得情緒得到抒解。

而closer中的那位變態醫生用的就是這一招,讓對他失去熱情的另一半跟他一起共同的解決一件事(雖然那個提議還真的是要花心思設計,讓兩者的距離感拉近,將第三者推遠,最後還笑笑的簽下離婚協議書),因為共同面對事情時兩人的默契又出現,對對方的感覺就會拉近,如果第三者再白目亂發脾氣,那就真的順水推舟,把情人向他人懷抱了。

當然花心這種事情是很令人生氣,不過,在目前的piority上,兩人之間的感情與默契,還是要高過對於忠誠的要求。

2005-04-20

[新書]理論之後




真了不起,去年Eagleton的新書,今年就已經有中譯本。Eagleton的作品一直很受歡迎,像是The idea of culture也是翻得很快。

粗略的翻一下,覺得蠻有意思。他深入淺出的評論當代文化理論的發展以及各個學者基本的關懷跟研究方向,同時因為其馬克斯主義者的立場,對於世界左右派局勢的熟稔,將事件與理論的發展有清楚的釐清跟批評。文字簡潔,頗適合當作坐車時看的書,或者廁所用書,可達提神醒腦活化思維之功效。

●誠品的資訊

Hello, stranger

考完日文大解放,傍晚去看了二輪的closer。音樂棒,故事佳,對於愛情、性、忠誠以及寬恕,有很妙的刻化。這樣的愛情故事比較貼近現實吧?純愛電影雖然也是人生的一個面向,不過,愛與不愛,其實就是處在一種危險的平衡上,那個微妙的地方,是純愛電影中(世界中)無法感受到的。

喜歡這部電影的人,還相信純愛嗎?還會以愛與真誠去勸導失戀的人嗎?I doubt it.

又,Natalie Portman 的演技真的是太酷了,全片最棒的演出,真是不可思議!

2005-04-14

勵志舊文轉貼一篇

書中日月長

@ 郭書琴 (Grace Kuo)

有人說,寫作論文是一種「激烈的頭腦體操」(extremely intellectualexercise)。

也有人說這是一個漫長的「旅程」(thesis writing journey)。在這個過程中,思考的不只是論文的主題,還常常是近三十而立、或四十不惑、或不同的人生階段的掙扎、疑慮和反省。

在論文寫作生活中,保持相當程度的與他人疏離和自我專注,才可以盡情的沈浸在寫作主調、文獻回顧、問題意識和研究題目,才能便於不斷自我詰問:這樣的論辯與主題是否相關?這樣的詮釋是否周到?這樣的理論高度是否夠深入?有沒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但這樣的自我隔離與自我詰問,長期被論文主題佔據大部分的心思的狀況下,又會形成莫大的精神壓力。怎樣在壓力中、敲打著鍵盤一段段匍匐前進,如何在學問、生活、休閒、健康,甚至愛情與親情間求得平衡,變成進入學術這一行,最初也是最艱難的考驗。

於是我感嘆,書中日月長。

例如說,在我的論文寫作生活中一天當中,心情比較容易低潮的時候,大概就是下午的時候。下午四五點,結束白天一段工作,或許是跑圖書館大量影印資料、扛著十幾本待讀待引用的書回家,也或許是才盯著螢幕改完一堆文法錯誤與重寫的段落,想休息一下。這時,想打電話回台灣找朋友聊天嫌太早。美國這邊的朋友可能剛下課、去吃飯、開車回家途中。萬一傷春悲秋一發作,蠻難可以找到人聊天的。加上北美冬天天黑的很快,一下子就會有日暮西山的感慨。想走出蝸居、至少開口說個話、找人一起吃晚餐,偏偏又掛記著,唉,別出去了吧,還是休息一下,看個重播的Friends,隨便煮煮大雜匯麵條吃吃,晚上再來把第xx章第xx段完成吧。

論文寫作生活既是如此不可避免之單調與緊張,但也需要走出自己的論文孤島多交流大家的意見、多分享大家的經驗來增加動力、減輕壓力,以下我歸類的簡單心得,就當作拋磚引玉,獻給正在寫論文的朋友們,希望能對於在旅途上的你/妳有一點點助益;並向在這一路上幫助我的師長和朋友們致上最深的感謝。

一、有個好的互助團體

自己組織或加入個好的互助團體。這樣小團體,貴精不貴多,最好是有領域接近的。若是沒有,則一、兩個好朋友可以討論,就很夠了。再不然,也要有幾個具有敏銳洞察力和一雙好耳朵的朋友們,可以當個好聽眾、幫助自己在闡述自己的想法、說明的時候,自己打通任督二脈。因為自己巴拉巴拉說明自己的意見的時候,其實腦力高速運轉,常常不知不覺間,自己答案說出來了,或者是在說明的過程中,把想法組織的更好。如果在現實生活中,實在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可以討論、或抱怨種種論文寫作的壓力和苦惱,網路上倒是有些哀怨研究生們組成的mailing list,很可以加入。就算當個旁觀者、潛水族都好,你/妳將發現很多心情都蠻類似的。比如說在情緒方面,暑假到了,完全不想寫,又不敢出去玩,advisor們個個放假去,根本聯絡不到人。看著外面的美國國慶煙火,聞著鄰居BBQ一家烤肉萬家香的味道,這時該怎麼辦?又或者因為家累、失戀、經濟窘困、生病或種種不可預見的原因,一直停滯在某章某段長達好幾個月,心情急的想撞牆,但手裡就是寫不出來該怎麼辦?在實際寫作方面,常問的問題比如說,到底要不要一定從第一章開始寫?可不可以從第二章開始?或是自己最有信心的一章開始寫起?還有,文獻回顧到底要回顧多少?怎麼自己一發不可收拾,圖書館的書越借越多、越印越多、越唸越多,於是越不敢下手寫,覺得怎麼做research都嫌不夠的感覺?

這些問題,其實都沒有絕對的答案。甲之熊掌,乙之砒霜。一章、兩章、三章,要自己一關關經歷過,就會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

參加互助團體,至少可以讓自己在達到彼岸前,多聽聽身陷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悲慘遭遇,會覺得好過很多。反正同船的人還有一大堆。自己心理可以平衡一點。

二、找個好的editor 可以減輕英文寫作壓力

很多美國的大學裡都設有writing center,裡面有tutor 來幫助寫作。這項服務,不只是針對我們身為英語非母語者,也是針對所有的寫作學術文章的學生和教職員。這種服務很可以好好利用。但因為論文的份量很多,一般學校的tutor無法滿足論文寫作的「量」的需求,所以必要時,也要自己找editor來協助寫作。

至於現在去上英文寫作班,我想已經緩不濟急了。最好是邊寫邊學。因為整個寫論文的過程,就是一個自我學習。在跟editor邊寫邊學的過程中,有時會遇到editor 態度會蠻驕傲,覺得你的英文表達實在太差,把你挑的一無是處,甚至懷疑你這麼差的程度怎麼念博士云云。這時自己一定要有信心,英文寫不好,不是代表我們腦筋一團糨糊。我們只是表達的不夠好而已。再說,很多editor是文學出身,不見得瞭解我們要表達的創見和抽象思考。所以這時最好溝通到互相瞭解的地步。

不過,另一方面,當被挑剔寫作不好的時候,我想不見得是英文的問題。有些概念我覺得已經抽象到其實中文表達都可能有困難,需要不斷的舉例、類比。所以當表達不好的時候,可以檢討一下,是不是自己對想要表現的概念,還沒辦法做具象、清晰的表達。

或者跟自己的supporting group討論一番,再自己好好思考一下前後文的安排和想要表達的概念到底是什麼。

在我自己的遭遇到的失敗經驗裡,常覺得是自己的中心主題不夠清楚、表達不好、無法把抽象概念具體化。所以這時候,我想,也不宜自信心過強,認為editor不懂各種左右前後結構等諸理論派別,以致不懂我們想呈現的思辯。通常,這時我會快快檢討一下自己的句子是不是不夠完整、意念是不是有矛盾、或過渡跳躍思考的地方。然後摸摸鼻子、很哀怨的回去重寫到可以讓editor懂了得的地步。一般editor至少都有大學畢業或是碩士程度。

所以基本上,她們的程度就是我們的論文出版後、一般英語讀者的程度,所以寫到讓她們可以懂,我想是蠻合理的自我要求。


三、與指導教授之間

無論是對我們台灣學生或是美國本地生來說,與指導教授和論文指導委員們之間(advisor issue)溝通不良是很普遍的問題。因為在指導教授的監督下寫論文的時間很長,所以很容易遭逢指導教授或論文指導委員們離校、高昇、或是退休。因此換人、溝通不良、天涯海角找不到老師到底是在那個田野做研究是很常見的事。

還有就是長期跟著老師們學習,也會遇到老師有情緒高低起伏的時候。這時,自己的心態調適更重要。要分清楚advisor的評論,大部分都是對事不對人。萬一遇到老師回給我們的信,不見得很熱情、或是老師剛好在忙,不見得一直面帶微笑的充滿鼓勵。這時,雖然我們也是寫論文寫的一肚子氣,或是正徬徨無助、不曉得最近寫的一大篇水準怎樣,一遇到老師剛好也是情緒低潮的時候,很容易疑神疑鬼、覺得老師好像不再讚美自己很聰明很用功了,於是萬念俱灰,頓時覺得不如歸去。其實,再過一陣子,再去跟老師討論、提醒老師我們的「存在」,這些短暫的陰霾很快會過去。

另外,自己也要有心理準備的就是,很好很熱情的指導教授固然所在多有,但是一直在菁英學術象牙塔內、只專心做自己的研究、對於教學的專注和熱情遠遜於對自己的研究的,也很多。再加上寫作過程原本就是個「個體戶」,所以老師們不可能亦步亦趨的跟著自己寫作。自己的自我要求、自我調適就很重要。把論文寫作的師生關係,調整到亦師亦友,而非全然的上對下指導關係,我以為這應該算是最佳的狀態了。

另外一個狀況就是拿自己的advisor當偶像,拼命想要跟她/他看齊,導致給自己的壓力太大,因為過度要求完美、想呈現最好的東西給自己學術上的偶像點評,結果就是越怕東西越不敢拿出來、越怕越沒信心出手。於是一再拖延,畢業年限也就因此越拖越長。克服自己的延宕和欠缺自信心,也是這趟論文之旅的重要難關之一。很多前輩給的建議就是一字訣,「寫」就是了。不管是光速前進或是在泥濘中匍匐,只要一段段一章章的往前寫,一關關的闖將過去,自然就會漸漸累積到最後「謝天」寫謝誌的那一刻。

四、尋找減輕壓力的方法

通常高度緊張的論文寫作,大概半年到三年不等。更長的都有。心理的調適很重要。找朋友聊天通常是最簡單有效的方式。問題是,朋友總是很忙,不一定瞭解閉門寫作的孤單無助寂寞單調。可以瞭解的那幾個,通常也自己泥菩薩過江,身陷在寫作焦慮中。所以不一定能常常去打擾別人。不少人在徬徨、找不到朋友傾訴的時候會跑去算命,問的問題大概就是何時才能脫離論文苦海。

以我個人經驗,我以為在美國找心理諮商蠻普遍的。找個適合自己的心理諮商師,可以幫助自己認清很多盲點、也幫助自己跳脫原來思考的死角,是一個很有建設性的減壓方式。

很多學校也有提供學生這樣的心理健康諮商協助。如果自己找校外的心理諮商師,因為經濟能力有限,尋找收費具有sliding scale (基於公益與回饋服務某類清寒或經濟窘困患者,某些諮商師願意採取例外地採取低收費。)的諮商師,是很好的選擇。

好些朋友告訴我,在論文寫作中,漸漸發現自己有憂鬱症或是躁鬱症。整天或嗜睡、或厭食、或病奄奄沒精神、或頭痛全身痛或一開電腦就不舒服等等。於是很辛苦的一邊跟憂鬱症或其他心理問題戰鬥,一邊和畢業年限苦苦進行拉鋸戰。「心理醫師楷恭介」(竹野內豐飾演)在日劇「心理醫師」中鼓勵他的患者說,「憂鬱症就像內心得了感冒,是可以治好、然後正常工作的。」

寫論文既然是如此一個漫長的旅程,旅程中「內心」得了感冒也是很自然的事。所以我覺得這時正好在美國這個心理諮商比台灣發達的地方,尋求心理諮商師的專業協助,是很好的克服「內心感冒」的方法。


當然,自我調適也很重要。 運動、氣功、打坐、念經、禱告、飲食、與寵物廝混、睡覺、香精油、泡澡、按摩、散步、做菜、當沙發馬鈴薯(coach potato)看電視都可以。據說很多人此時變成精油專家,早上點柑橘類精油,提振精神多寫幾行。晚上點薰衣草、鼠尾草來化鬱舒壓。有人專研中西養生湯花草秘方,把網路轉寄的各式養生湯,參鬚、枸杞、紅棗、當歸、玫瑰、茉莉、菊花天天換著喝。還有人天天用力慢跑散步,硬是搞出一條「哲學家小徑」。

各式減壓方法,族繁不備載。寫作漸漸變成一種儀式,打開電腦同時必定有某陣勢擺出相伴。我最不推薦的減壓方式首推掛在網路上瞎逛或是打電玩。因為成天在window-word裡面已經夠煩了,肩膀腰椎都不堪負荷,故不宜再掛在網上加重自己身體的負擔。還有,在此時我也不覺得要太苛求自己做太完美的計畫。例如一邊減肥一邊寫論文。以期寫完出關下山重進江湖,將是熟齡美少女/男一個,又有頭腦又有身材。減肥的壓力很大,不宜在此時與論文壓力共賦相加相乘的效果去壓垮自己。又或本來是夜貓子,過度勉強自己要養成優良的早睡早起生活習慣。結果反而為了要有正常生活習慣,犧牲了工作效率或是增加自己額外的精神壓力。總之,我想有些原本的「非良好」習慣,改的過來最好,改不過來的話,在這個階段也不宜太勉強。

另外有家室家眷的研究生,寫論文的壓力更為巨大。通常狀況是兩人要互相忍讓、做出誰先誰後的妥協方案。如要一起並肩同時寫完,又要肩負教育小孩的壓力,真是百上加斤,非有安排得很好的金錢和時間分配,加上幸運遇到可以相互體諒奧援的伴侶,否則難以成事。

對讀書這一行如果沒有興趣和許諾(commitment)、對論文主題如果沒有探討的熱情和持續力,則論文寫作生活將是夢魘一場,而全然喪失讀書的趣味。研究者的熱情、性格和偏好,常常可以從最後的論文成果顯露出來。有位前輩曾經說過,在遠渡重洋、負笈唸書的日子裡,與自己原本熟悉的原生文化全然隔離,生活在一個陌生的異國城市,加上與在台灣的生活相較之下,低密度的人際網路與經常從事高密度的思考和反省,往往人生的「境界」和「況味」就由此產生。

書中日月長。人生的境界,我才剛剛初探。

在每個寫作生活遇到挫折的轉角,體會人生的況味;跌宕在單調緊張的書本與鍵盤之間,體會親友師長們的關愛;桌上、腳邊可愛貓們的陪伴,讓我在字裡行間、修修改改的間隙中,偷閒片刻。這些種種,都是我這一趟論文寫作生活最珍貴的副產品。

2005-04-13

[研究相關的]關於考試的一些事

經我四處詢問各所資格考的項目,發現本所的資格考是最personal的,所有的題目、參考書目都是學生擬定。S所的要求也是兩科,不過其中一科可以經由修兩門所上的必修而抵掉。N所則是都由老師規定,連committee也是老師規定,學生沒得選。考的是很基礎的科目,一科約讀十本書。S所唯一要考的一科也是基礎科目。我問這兩所的學生,他們都覺得敝所的考試方式比較好,可針對要研究的主題進行比較專門的閱讀,我聽了覺得哭笑不得。

在準備了一學期的書單之後,覺得這些書單必須實際上全都唸過自己才開得出來。否則重要性以及自己的議題是不可能清楚的,也不可能擬出好的書單。問題是,我的題目只有我熟,老師們也很難針對我的問題給我建議,一方面我被要求是通才(四大分科皆熟悉),另一方面要求專精(以某理論為主要專精,同時T還要求了一些周邊產品,相關的副領域)。這些要求是很明確的(至於合不合理我就不清楚了),但是在實踐上完全是自我規訓,自我訓練。令我感到很好奇,不知道他校他所的狀況如何?

雖然以上的要求是作為進入職場的一種專業訓練,只是我經常的感到孤立無援。這可以從很多方面檢討起,例如目前國內訓練不足、系方師資沒有足夠的對研究生的訓練等等,常讓我花很多時間焦慮,不知救援在何方。但我想,這可能是邁向完全獨立的必經之途吧..

跟S師有聊到關於方法論的訓練不足,是國內的通病,我也覺得這方面訓練真的是太弱,尤其是在出過田野寫過論文之後,又重新回頭讀方法論的一些基礎文章,才發現這些事前的訓練真的是基礎而重要的。認識論上立場的釐清是最重要的,因為收集資料的方式奠基在認識論上的立場才能設計出自己的研究法,最後如何分析這些材料,也是跟認識論有關。當然,在此之前的本體論位置,也牽涉到往後的認識論立場,只是在實證的研究沒有做出來之前,討論那個實在很飄渺(當然也跟國內的哲學訓練有關)。不過一個立場一致的研究訓練是很重要的,但是國內目前的方法論訓練真的是十分令人羞赧。

從這個邏輯推下來,如果方法論的訓練不夠,那麼做出來的研究品質真的是堪慮。在整個社會科學中,我想只有歷史學是比較不受方法論的限制,一個好的史家可能只需要有很好的歷史感,以及整理史料的能力,就可以寫出動人的作品。而社會科學家要解決debate,實際上是必須要有比較好的方法論訓練。

我想A師的立場應該是很不同的,只不過都還沒機會跟他深聊。A師的特色是不拘泥方法而重有趣度跟對現象的掌握。他的文章都很有意思,像是Fuck Chinese!這種文章,令人忍不住的就想去看看(一個期刊的article阿~~)。而且他讀人文章找出重點的能力很強,跟他討論真的是智慧大開,速度很快。跟S師討論則是中規中矩,知道自己應該要盡到什麼責任跟義務。跟S所與N所比起來,這個自己找老師的自由度,是讓我感到最愉快的吧。

今天先抱怨到這裡..又要考日文了。

2005-04-12

學運的世代?偏頗的觀點

昨天不小心又轉到了這個節目,看到最後覺得有點離譜。所有人同聲討伐當時學運分裂的台大幫,而且幾個當時據說應該是重要的學運帶頭的人都沒有被採訪,並且旁白也說台大的菁英取向,只有兩個路線,一個是從政一個是進入學術界。其他的(所謂的其他就是台大以外)多繼續從事真正的社區改革(?)。

取樣有問題也就算了,這種結論也十分不負任,片尾同聲討伐台大的片段未免太長,何不去拍拍這些學運份子後來真正的發展。例如這些非台大份子到底作了什麼,而不是依舊依照當時的「情緒」繼續批評台大。為什麼說是「情緒」呢?因為片子中沒有任何舉證來說明這種觀點,尤其是花了這麼多時間在批評,紀錄片工作者應該去對這種批評作一些負責的功課,讓批評要不就是被證實,要不就是被推翻。點出那個時代的學生間的衝突點跟結構的關係,而不是將這種批評當作是一種絕對的真實。對於應該是以更後設的觀點來拍攝的片子而言,我覺得這一點是很失敗的。

2005-04-11

blog與Amazon的結合

有很多網站提供了跟Amazon的連結功能,可以隨時尋找Amazon的產品連結到自己的網站上再寫review。像是blog-cityblog.com都是。不過後者不支援中文,前者雖然方便,但是template實在太醜。至於Book we like的功能是可以搜尋妳想要的書,也可寫書評,妳的專屬版面有RSS的服務。其他應該還有很多有待我慢慢研究。

不過,在blog-city的服務對我來說是比較好用的,可以直接匯入相關資料再撰寫書評。但是實在很可惜,blogger沒有提供此服務,如果以後可以開發跟圖書館的連結,直接匯入相關書目,那麼迷blog的研究生的論文進度應該可以快一點吧。

2005-04-08

[紀錄片] 貢寮,你好嗎?

今天看了這片紀錄片,看完之後情緒久久不能平復。在2001年年底行政院決定核四繼續蓋之後,我對政治與媒體還有核四案,心沈谷底,開始逃避這個議題。為什麼?大概是對於政治的失望,內心上演著自暴自棄的戲碼:「那麼就大家一起沈淪吧, 我也不願意再付出我的關心了」。

但是這部片子,拍攝時間從1998年至2004,處理手法細膩。幾位自救會重要幹部的理念、情感與行動,佐以時空演進中精準的比較點,讓這些以往不為大眾知曉的貢寮人的聲音,清楚的呈現在觀眾眼前。例如,在2000年的總統大選中,導演分別拍了阿扁和宋楚瑜兩位候選人對於核四案的意見。而這些意見對照著阿扁當選後,核四案的再評估過程,當時的行政院長唐飛因此辭職,而在張俊雄任內答應停建,搞的台灣社會風風雨雨,於是只好要求大法官釋憲。最後大法官決議由行政院裁決之後,行政院在2001年底通過繼續興建核四。導演掌握了貢寮民眾在大環境的政治角力中幾個重要的表態事件與想法,讓人補足了在那段期間從片面報導的新聞中, 這些不為人知的底層聲音。

我還記得當時每天都逃避看新聞的沮喪心情,我也還記得在2000年底參加非核家園的遊行時,那時覺得事情終於有望的心情,但是一切都在2001年的決議中,讓我不願再去思考這個議題。

但是片中的貢寮人更是悽慘,在2001年之後幾個反核主要幹部幾乎凋零,目前已經有七位過世,而在1003事件入獄的林順源,依舊是無期徒刑。貢寮鄉民每天看著動工的核四廠,海岸繼續被破壞,珊瑚礁因為土石傾倒而死亡,被剝奪的漁業權,讓貢寮鄉人口大量外移,這些抗爭了十多年的核心幹部,灰心喪志,主要領導者大多凋零,其他鄉民一提及此事臉上不勝欷噓。

那我還在沮喪個什麼呢?這件事情不因成敗論功過,這些貢寮人的付出是台灣地方民眾自決很好的範例,為了捍衛人權與環境權,為了讓下一代活在更好的環境中,這些抗爭是有意義而且影響深遠的。

擁有高科技知識與技術的高官與技術人員,應該多考慮人權與環境的因素來制訂政策,尤其是,在進行重大建設之前應該作多方的評估,並且應該盡可能尋找顧及人、環境以及永續經營的方式。因為進步理性的迷思,總是出現在很多開發案中,我面對這種明顯看來是傷害多於大眾利益的事情時,總覺得:為什麼我看得到的傷害而主事者看不到呢?缺少的觀念到底是什麼?永續經營跟眼前短暫的利益到底孰輕孰重呢?

在利益考量、政黨交鋒之中,這些比較正義的聲音,什麼時候可以多一點點影響力呢?

此外,導演因為跟拍時間很長,加上處理一些人際關係跟事件很細膩,不虧是出自女導演之手,值得大力推薦!尤其是像我這種在2001年之後就得了「核四冷感症」的人而言,或者是「進步理性」掛帥的非反核人士,真的應該要手牽手一起去看!!

接下來有他們會有全台巡迴的放映:
4/17(日)pm2:00-5:00台北誠品敦南B2視聽室
4/24桃園婦女館101室pm2:00-5:00
4/30嘉義是創意文化園區pm2:00-5:00
5/7新竹文化局影像博物館 pm6:30-9:30
5/15台中科博館第三演講廳,pm2:00-5:00
5/21高雄市電影圖書館三樓大放映廳,pm2:30-5:30
5/28 台南百達文教中心視聽教室,pm2:00-5:00, 7:00-10:00
6/4 花蓮樸石藝文空間,pm2:00-5:00
全部免錢,另外Read More中的宣傳簡介歡迎轉貼!!



推薦環境紀錄片[貢寮,你好嗎?]

從1998年開始至今,長時間紀錄貢寮居民反核四的歷程,導演以感性的自述,娓娓道出她這個外來客眼中,韌性十足,不甘於任人擺佈的貢寮人,屢敗屢戰的反核四之路。

片 長:89分鐘
導 演:崔愫欣
製作人:吳乙峰

劇情簡介:

自從核四廠決定在這個漁村興建的那一天起,貢寮居民就開始踏上了反抗的漫漫長路。本片記錄著他們從1988年開始成立自救會,為了保衛家鄉,堅持了16年的抗爭,政黨輪替後,核四停建又續建的政治風暴,更讓貢寮人飽受煎熬,然而有多少人知道,在這片美麗的海岸背後,隱藏了什麼樣的故事與心情。

影評人游惠貞:
  長時間跟拍一個題材,再以信件的方式表白自己的局外人立場,這是一部感人且用心的紀錄片,它提醒了我們紀錄片的力量,當新聞媒體為每日最新消息疲於奔命之際,這樣的紀錄片不僅持續地對一個事件進行追蹤紀錄,甚至提醒我們去關注媒體遺忘和遺漏的事物,更可貴的是,它還讓我們看到一般新聞報導中看不到的當事人的生活面及內心感受。
經歷:
2004宜蘭國際綠色影展─觀眾最佳票選
2004南方影展觀摩
第二十七屆金穗獎最佳紀錄片


台二線上的孤獨---記“貢寮 你好嗎?”在地放映

作者:李雅芬 / 2004-04-30
2004年3月28日,台灣總統大選後的第八天。我們到貢寮放映紀錄片。

”貢寮!你好嗎?”是全景的朋友崔愫欣記錄貢寮居民反對興建核能四廠運動的一部紀錄片。愫欣就學時就一直很關心這個題目,畢業後也繼續參與環保團體”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的運作,並持續拍攝貢寮居民反核的過程。最後,愫欣在全景的支持下,在年初才剛剪接完成這部歷時五年製作的片子。我們與愫欣約定在影片與台灣的觀眾見面前,一定要先讓貢寮當地的居民看過,首波的對象就是貢寮反核自救會的成員。

台二線也就是大家通稱的濱海公路,說是藍色公路也不為過,它依著台灣東北角環繞,一邊濱海、一邊臨山,非常美麗。沿途你會經過著名的魚貨市場”碧沙漁港”,或因電影悲情城市而聞名的九份、適合一家老小浮潛戲水的龍洞灣海洋公園,鼻頭角燈塔、澳底海鮮、龍門露營地、福隆海水浴場…..,都是因為我們有著優渥的海洋資源而存在的休閒活動。幾十年前臨海破落貧窮的小漁村,也都隨著東北角風景區的逐一開發,而有了不一樣的風貌。其中還有一個特別的風景---核能四廠預定地。

我們一行人到達貢寮已經接近傍晚,貢寮街上斗大的海產餐廳招牌也準備亮起。愫欣說還有點時間,要帶我們去繞一繞。我們隨著愫欣拐進外人不易發現的小徑,來到貢寮的海岸。愫欣說:「那片就是被破壞的海岸,以前,原本可以沿著舒適的海灘一路踏浪地散步下去,現在都被核四工程的挖土機切割的破破碎碎。」「有一尊銅像耶!」有人問道,「喔!那是為了紀念多年前因為救人而溺斃的學生」、「那邊是未來核四廠排放水的出水口,會直接排到海裡,屆時就會影響整片海底的生態」,愫欣熟悉貢寮的景物就像在介紹自己的家。

熱烈的討論突然被一輛警車打斷,隔著黑漆漆的隔熱紙,警車就停在距離我們五公尺處,再也不動。我想車裡面的人,也許正眼睛直直的看著我們這群陌生的遊客,也許正拿著攝影機蒐證,抑或只是值勤累了,也想在這個岸邊打個盹。受不了這樣詭異的氣氛,我們草草結束討論,只想趕快離去。而自始自終那警車內的人都沒有出來。在貢寮的海域停留是有點敏感的,因為台灣第四座核能發電廠就蓋在貢寮的區域內。台二線上的貢寮有一大段路會突然出現鐵片圍籬,圍籬還漆成綠色,讓視覺不會從原本的綠林,因為景致的改變而產生不適,而兩旁的圍籬內正是核四廠的興建範圍。

「那個就是核四廠的大門」愫欣提醒我們注意。我努力回想以前因為工作或旅遊經過這路上無數次,卻從來也沒有注意到這裡有個大門。「當時就是在這裡出事的」,愫欣指的是貢寮人在反核抗爭過程中,讓貢寮人深深難忘的一件事。

不過,如果不仔細注意門前的駐警,一般人恐怕也只當它是在台灣四處可以看到的平凡工廠大門而已。想到這個大門改變了許多事情,想到貢寮居民曾經在這裡與核四工程進行角力,我不禁倒吸了一口氣,回想起第一次看”貢寮你好嗎?”這部影片時的總總情緒。

一間鐵皮堆砌出像貨櫃的房子,獨自矗立在小坡邊,夜晚更顯出它的不起眼。房子的內部簡單的擺著一些桌椅,白板上有幾則寥寥可數的行事例,這裡就是貢寮反核自救會的會址。

貢寮居民反對興建核四廠早在民國六十九年,直到1988年成立反核自救會而更加的堅定,距離現在已經有十六年了,但它卻是少數在台灣政治解嚴後持續力最強的民間社會運動之一。

簡單的二十幾坪空間內是過去居民徹夜商討反核策略的地方,是自救會成員互相打氣、安慰的窩,是掀起台灣著名反核運動的基地。

天黑了,我們急忙在自救會內搭起放映的布幕和設備。愫欣繼續用手機通知自救會成員來看片,許多人都有事不能來,有人去掃墓了、有人怕看到過世的親人觸景傷情也不來了,現場全景傳播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和綠色公民聯盟的朋友加起來比看片的人多很多。約定放映的時間可能早了點,直到七點才陸續有些居民出現,兩位阿伯也慢慢的走進會場,有些婦人則騎著摩托車趕上了開映,吳文通來了、楊貴英也來了--那幾個我透過影片所認識的人物。

吳文通是前任自救會會長,也是貢寮街上一家小電器行的老闆。太久沒有訪客的樣子,吳文通剛結束工作,他說先過來看看,等一下要回家換正式的衣服再過來,大家笑著把他留下,終於有六、七個觀眾,沒辦法等了,影片就要開始放映。愫欣的臉有點緊張,人沒有預期來的多,而這也是第一次愫欣將多年的心血呈現在貢寮鄉親面前。

光影的世界將陌生的彼此帶進貢寮反核運動的過去,90分鐘的片子放映結束後,現場安靜了好一陣子。

我心想,第一次看這部片的貢寮人會是什麼的感覺呢?一個帶著孩子的婦女首先打破沈默發言,才剛吐出幾個字“感謝愫欣拍攝這部片….”婦人的眼眶決堤了,其他人也跟著流下淚來,男人擦拭著無法哭出聲的淚水,其他人則不停的啜泣。貢寮反核自救會的成員將十多年來無法道盡的心情,化成滴滴的淚水,撞擊在現場每個人的心中。這部紀錄片留住了自救會蓬勃發展的時期,也道出了核四政策反覆所產生的無力與矛盾。現在,反對興建核能電廠就代表支持某個政黨,反核運動被貼上的政治標籤,已成為一個貢寮人永遠無法被說清楚的惡夢。未來能做什麼?如何對昔日的戰友交代?海岸已經一步步的被破壞了。放映會後,自救會成員與我們進行好幾個小時的討論,好像,好久好久沒有人來這裡聽他們說說話了。

臨別前,幾位自救會居民緊握著我們的手請大家繼續想想辦法,但沒有人可以許下這麼重的承諾。揮手道別後,貢寮人似乎又得獨自承擔起核四將會興建在家園的殘酷現實。

多年前,反核行動曾經是社會運動的顯學,是台灣人對生態環境思考的指標,反核大遊行及相關的抗爭行動一直是台灣人表達主體意志的戰場。而今,一切都顯得諷刺,核四續建、媒體對貢寮失去興趣,當年曾經參與這場運動的力量都淡化到台灣其他角落,回歸現實人生。

深夜的台二線車很少,路燈相隔很遠,我們的車輛在彎曲的山路與黑暗中前進,呼嘯過耳際的只剩下大海沈穩的撞擊,而我們也逐漸遠離它,回到遍地霓紅的首都台北。

台灣這幾天依然被槍擊、當選無效、做票等字眼控制著腦神經,眼裡看的,口裡說的、耳朵聽的都逃不掉與選舉有關的話題。前一天,才有政黨浩浩蕩蕩的發起五十萬人大遊行,

為了爭民主、愛台灣。但是我突然幻想一個畫面,有一天這塊島嶼可以不是為了選舉造勢、不為特定的政治立場,而是為了維護台灣海洋生態與山林、為了勞工權益、為了老人照護、為了下一代的教育,也能號召五十萬人走上街頭展現真正的集體意志。而那裡面可以是學生、是上班族、中產階級、小頭家、職業婦女、專家或學者,他們都願意花更多時間,並用行動證明,他們真的很想保護這片土地,也想將曾經享受過的美好,繼續留給下一代的人。

回到台北已經一點多了,習慣性的打開電視,政治性的話題依然充滿在熟悉的各大電視台。政治評論裡的各種專家、名流也沒有間斷的發表他們的見解,娛樂圈的藝人消息、命理預測、股市解析、宗教說理也長相左右。而此時,我卻掛念起貢寮的居民們,是否安睡。

(寫於2004年4月)


2005-04-07

independent study

週二交了報告,昨日T師讚了一番,說「你最近很不錯」,真是覺得陶陶然~雖然依我的猜測,她還沒細看我的報告(那樂個屁?)。

T師依據的標準,大概是我獨立研究的能力漸熟練。在自閉哀怨聲中完成了一份還算有樣子的報告。T師說:你早該這麼做了(怎可能?第一年這樣會爆掉吧)

跟S師談了一下,S師真的是和藹的老師,先讚了一番,也沒碎碎念我沒有讀經濟的文獻。他開了三本書說出三個層次,希望我整理出來這三種層次的文獻。我當然是點頭如擣蒜阿,有人能細讀我的田野報告並且找出相關文獻給予有系統的指導,真的是感激涕零阿,上帝。

現在覺得有人讀我寫的東西並且給予批評,真的是一件需要磕頭的事。若是師者,那更是彌足珍貴阿。(阿彌陀佛)

2005-04-03

身體

因為在讀不怎麼高興讀的東西,搞了很久心情很糟。後來上網抓了一些文章來讀,一讀不可收拾,但是覺得有個疑惑沒解決,心理還是暢快不起來。因為我自閉,也沒找人討論這些問題,困著的確很難受。每每這個時候,我就在想,學術社群是不是可以解決我獨書上的疑惑?如果這個學術社群也不是這麼健康的話?

昨天晚上,胃痛,導致睡到一半醒了起來,疼痛難耐,但是翻個身又好了,於是便繼續睡。醒了之後覺得可能是胃抽筋?或者是胃潰瘍?搞不清楚,但我真的已經開始厭惡這種無法有好的生活品質的歲月。

日前與T師聊這篇報告,T師給了些建議,順便問我身體狀況如何。當時雖是累了些,但是狀況還好。不過因為胃痛的因素,讓人幾乎要喪失鬥志,覺得這樣拼命為(胃)的是什麼勒?

最近讀到一個覺得有意思的說法,婚姻跟收養一樣,都是一種政治行為,是為了彌補你先天上因為出生而決定的社會地位。在"前資"社會很多的確都是這麼幹的。這種種社會組織的變異性,哪樁不是為了政治經濟因素而有的操弄呢?又看了某本書(或某篇paper,忘了),說某些取向的研究在「象徵」與「實際」之間擺盪,兩種取向本身是矛盾的,於是作者做出不負責任的結論,那麼既然都必須相互參照,那某些研究取向就是還有意義。每次看到這種結論,妳就不知道那之前的回顧到底是要駁倒些什麼或建立些什麼。我可能太過極端,總覺得寫文章就應該要有些清楚的立場,要不然寫些不痛不癢的回顧是要浪費地球的紙張嗎?但說真的,社會科學真的能解決什麼問題嗎?(開始鑽牛角尖),anyway,如果學術只是為了把話說清楚以及像隻永不能靠岸的船,在波浪中起起伏伏,那麼,我可能要想點可以靠岸的事情來做做。(牢騷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