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4-14

勵志舊文轉貼一篇

書中日月長

@ 郭書琴 (Grace Kuo)

有人說,寫作論文是一種「激烈的頭腦體操」(extremely intellectualexercise)。

也有人說這是一個漫長的「旅程」(thesis writing journey)。在這個過程中,思考的不只是論文的主題,還常常是近三十而立、或四十不惑、或不同的人生階段的掙扎、疑慮和反省。

在論文寫作生活中,保持相當程度的與他人疏離和自我專注,才可以盡情的沈浸在寫作主調、文獻回顧、問題意識和研究題目,才能便於不斷自我詰問:這樣的論辯與主題是否相關?這樣的詮釋是否周到?這樣的理論高度是否夠深入?有沒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但這樣的自我隔離與自我詰問,長期被論文主題佔據大部分的心思的狀況下,又會形成莫大的精神壓力。怎樣在壓力中、敲打著鍵盤一段段匍匐前進,如何在學問、生活、休閒、健康,甚至愛情與親情間求得平衡,變成進入學術這一行,最初也是最艱難的考驗。

於是我感嘆,書中日月長。

例如說,在我的論文寫作生活中一天當中,心情比較容易低潮的時候,大概就是下午的時候。下午四五點,結束白天一段工作,或許是跑圖書館大量影印資料、扛著十幾本待讀待引用的書回家,也或許是才盯著螢幕改完一堆文法錯誤與重寫的段落,想休息一下。這時,想打電話回台灣找朋友聊天嫌太早。美國這邊的朋友可能剛下課、去吃飯、開車回家途中。萬一傷春悲秋一發作,蠻難可以找到人聊天的。加上北美冬天天黑的很快,一下子就會有日暮西山的感慨。想走出蝸居、至少開口說個話、找人一起吃晚餐,偏偏又掛記著,唉,別出去了吧,還是休息一下,看個重播的Friends,隨便煮煮大雜匯麵條吃吃,晚上再來把第xx章第xx段完成吧。

論文寫作生活既是如此不可避免之單調與緊張,但也需要走出自己的論文孤島多交流大家的意見、多分享大家的經驗來增加動力、減輕壓力,以下我歸類的簡單心得,就當作拋磚引玉,獻給正在寫論文的朋友們,希望能對於在旅途上的你/妳有一點點助益;並向在這一路上幫助我的師長和朋友們致上最深的感謝。

一、有個好的互助團體

自己組織或加入個好的互助團體。這樣小團體,貴精不貴多,最好是有領域接近的。若是沒有,則一、兩個好朋友可以討論,就很夠了。再不然,也要有幾個具有敏銳洞察力和一雙好耳朵的朋友們,可以當個好聽眾、幫助自己在闡述自己的想法、說明的時候,自己打通任督二脈。因為自己巴拉巴拉說明自己的意見的時候,其實腦力高速運轉,常常不知不覺間,自己答案說出來了,或者是在說明的過程中,把想法組織的更好。如果在現實生活中,實在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可以討論、或抱怨種種論文寫作的壓力和苦惱,網路上倒是有些哀怨研究生們組成的mailing list,很可以加入。就算當個旁觀者、潛水族都好,你/妳將發現很多心情都蠻類似的。比如說在情緒方面,暑假到了,完全不想寫,又不敢出去玩,advisor們個個放假去,根本聯絡不到人。看著外面的美國國慶煙火,聞著鄰居BBQ一家烤肉萬家香的味道,這時該怎麼辦?又或者因為家累、失戀、經濟窘困、生病或種種不可預見的原因,一直停滯在某章某段長達好幾個月,心情急的想撞牆,但手裡就是寫不出來該怎麼辦?在實際寫作方面,常問的問題比如說,到底要不要一定從第一章開始寫?可不可以從第二章開始?或是自己最有信心的一章開始寫起?還有,文獻回顧到底要回顧多少?怎麼自己一發不可收拾,圖書館的書越借越多、越印越多、越唸越多,於是越不敢下手寫,覺得怎麼做research都嫌不夠的感覺?

這些問題,其實都沒有絕對的答案。甲之熊掌,乙之砒霜。一章、兩章、三章,要自己一關關經歷過,就會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

參加互助團體,至少可以讓自己在達到彼岸前,多聽聽身陷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悲慘遭遇,會覺得好過很多。反正同船的人還有一大堆。自己心理可以平衡一點。

二、找個好的editor 可以減輕英文寫作壓力

很多美國的大學裡都設有writing center,裡面有tutor 來幫助寫作。這項服務,不只是針對我們身為英語非母語者,也是針對所有的寫作學術文章的學生和教職員。這種服務很可以好好利用。但因為論文的份量很多,一般學校的tutor無法滿足論文寫作的「量」的需求,所以必要時,也要自己找editor來協助寫作。

至於現在去上英文寫作班,我想已經緩不濟急了。最好是邊寫邊學。因為整個寫論文的過程,就是一個自我學習。在跟editor邊寫邊學的過程中,有時會遇到editor 態度會蠻驕傲,覺得你的英文表達實在太差,把你挑的一無是處,甚至懷疑你這麼差的程度怎麼念博士云云。這時自己一定要有信心,英文寫不好,不是代表我們腦筋一團糨糊。我們只是表達的不夠好而已。再說,很多editor是文學出身,不見得瞭解我們要表達的創見和抽象思考。所以這時最好溝通到互相瞭解的地步。

不過,另一方面,當被挑剔寫作不好的時候,我想不見得是英文的問題。有些概念我覺得已經抽象到其實中文表達都可能有困難,需要不斷的舉例、類比。所以當表達不好的時候,可以檢討一下,是不是自己對想要表現的概念,還沒辦法做具象、清晰的表達。

或者跟自己的supporting group討論一番,再自己好好思考一下前後文的安排和想要表達的概念到底是什麼。

在我自己的遭遇到的失敗經驗裡,常覺得是自己的中心主題不夠清楚、表達不好、無法把抽象概念具體化。所以這時候,我想,也不宜自信心過強,認為editor不懂各種左右前後結構等諸理論派別,以致不懂我們想呈現的思辯。通常,這時我會快快檢討一下自己的句子是不是不夠完整、意念是不是有矛盾、或過渡跳躍思考的地方。然後摸摸鼻子、很哀怨的回去重寫到可以讓editor懂了得的地步。一般editor至少都有大學畢業或是碩士程度。

所以基本上,她們的程度就是我們的論文出版後、一般英語讀者的程度,所以寫到讓她們可以懂,我想是蠻合理的自我要求。


三、與指導教授之間

無論是對我們台灣學生或是美國本地生來說,與指導教授和論文指導委員們之間(advisor issue)溝通不良是很普遍的問題。因為在指導教授的監督下寫論文的時間很長,所以很容易遭逢指導教授或論文指導委員們離校、高昇、或是退休。因此換人、溝通不良、天涯海角找不到老師到底是在那個田野做研究是很常見的事。

還有就是長期跟著老師們學習,也會遇到老師有情緒高低起伏的時候。這時,自己的心態調適更重要。要分清楚advisor的評論,大部分都是對事不對人。萬一遇到老師回給我們的信,不見得很熱情、或是老師剛好在忙,不見得一直面帶微笑的充滿鼓勵。這時,雖然我們也是寫論文寫的一肚子氣,或是正徬徨無助、不曉得最近寫的一大篇水準怎樣,一遇到老師剛好也是情緒低潮的時候,很容易疑神疑鬼、覺得老師好像不再讚美自己很聰明很用功了,於是萬念俱灰,頓時覺得不如歸去。其實,再過一陣子,再去跟老師討論、提醒老師我們的「存在」,這些短暫的陰霾很快會過去。

另外,自己也要有心理準備的就是,很好很熱情的指導教授固然所在多有,但是一直在菁英學術象牙塔內、只專心做自己的研究、對於教學的專注和熱情遠遜於對自己的研究的,也很多。再加上寫作過程原本就是個「個體戶」,所以老師們不可能亦步亦趨的跟著自己寫作。自己的自我要求、自我調適就很重要。把論文寫作的師生關係,調整到亦師亦友,而非全然的上對下指導關係,我以為這應該算是最佳的狀態了。

另外一個狀況就是拿自己的advisor當偶像,拼命想要跟她/他看齊,導致給自己的壓力太大,因為過度要求完美、想呈現最好的東西給自己學術上的偶像點評,結果就是越怕東西越不敢拿出來、越怕越沒信心出手。於是一再拖延,畢業年限也就因此越拖越長。克服自己的延宕和欠缺自信心,也是這趟論文之旅的重要難關之一。很多前輩給的建議就是一字訣,「寫」就是了。不管是光速前進或是在泥濘中匍匐,只要一段段一章章的往前寫,一關關的闖將過去,自然就會漸漸累積到最後「謝天」寫謝誌的那一刻。

四、尋找減輕壓力的方法

通常高度緊張的論文寫作,大概半年到三年不等。更長的都有。心理的調適很重要。找朋友聊天通常是最簡單有效的方式。問題是,朋友總是很忙,不一定瞭解閉門寫作的孤單無助寂寞單調。可以瞭解的那幾個,通常也自己泥菩薩過江,身陷在寫作焦慮中。所以不一定能常常去打擾別人。不少人在徬徨、找不到朋友傾訴的時候會跑去算命,問的問題大概就是何時才能脫離論文苦海。

以我個人經驗,我以為在美國找心理諮商蠻普遍的。找個適合自己的心理諮商師,可以幫助自己認清很多盲點、也幫助自己跳脫原來思考的死角,是一個很有建設性的減壓方式。

很多學校也有提供學生這樣的心理健康諮商協助。如果自己找校外的心理諮商師,因為經濟能力有限,尋找收費具有sliding scale (基於公益與回饋服務某類清寒或經濟窘困患者,某些諮商師願意採取例外地採取低收費。)的諮商師,是很好的選擇。

好些朋友告訴我,在論文寫作中,漸漸發現自己有憂鬱症或是躁鬱症。整天或嗜睡、或厭食、或病奄奄沒精神、或頭痛全身痛或一開電腦就不舒服等等。於是很辛苦的一邊跟憂鬱症或其他心理問題戰鬥,一邊和畢業年限苦苦進行拉鋸戰。「心理醫師楷恭介」(竹野內豐飾演)在日劇「心理醫師」中鼓勵他的患者說,「憂鬱症就像內心得了感冒,是可以治好、然後正常工作的。」

寫論文既然是如此一個漫長的旅程,旅程中「內心」得了感冒也是很自然的事。所以我覺得這時正好在美國這個心理諮商比台灣發達的地方,尋求心理諮商師的專業協助,是很好的克服「內心感冒」的方法。


當然,自我調適也很重要。 運動、氣功、打坐、念經、禱告、飲食、與寵物廝混、睡覺、香精油、泡澡、按摩、散步、做菜、當沙發馬鈴薯(coach potato)看電視都可以。據說很多人此時變成精油專家,早上點柑橘類精油,提振精神多寫幾行。晚上點薰衣草、鼠尾草來化鬱舒壓。有人專研中西養生湯花草秘方,把網路轉寄的各式養生湯,參鬚、枸杞、紅棗、當歸、玫瑰、茉莉、菊花天天換著喝。還有人天天用力慢跑散步,硬是搞出一條「哲學家小徑」。

各式減壓方法,族繁不備載。寫作漸漸變成一種儀式,打開電腦同時必定有某陣勢擺出相伴。我最不推薦的減壓方式首推掛在網路上瞎逛或是打電玩。因為成天在window-word裡面已經夠煩了,肩膀腰椎都不堪負荷,故不宜再掛在網上加重自己身體的負擔。還有,在此時我也不覺得要太苛求自己做太完美的計畫。例如一邊減肥一邊寫論文。以期寫完出關下山重進江湖,將是熟齡美少女/男一個,又有頭腦又有身材。減肥的壓力很大,不宜在此時與論文壓力共賦相加相乘的效果去壓垮自己。又或本來是夜貓子,過度勉強自己要養成優良的早睡早起生活習慣。結果反而為了要有正常生活習慣,犧牲了工作效率或是增加自己額外的精神壓力。總之,我想有些原本的「非良好」習慣,改的過來最好,改不過來的話,在這個階段也不宜太勉強。

另外有家室家眷的研究生,寫論文的壓力更為巨大。通常狀況是兩人要互相忍讓、做出誰先誰後的妥協方案。如要一起並肩同時寫完,又要肩負教育小孩的壓力,真是百上加斤,非有安排得很好的金錢和時間分配,加上幸運遇到可以相互體諒奧援的伴侶,否則難以成事。

對讀書這一行如果沒有興趣和許諾(commitment)、對論文主題如果沒有探討的熱情和持續力,則論文寫作生活將是夢魘一場,而全然喪失讀書的趣味。研究者的熱情、性格和偏好,常常可以從最後的論文成果顯露出來。有位前輩曾經說過,在遠渡重洋、負笈唸書的日子裡,與自己原本熟悉的原生文化全然隔離,生活在一個陌生的異國城市,加上與在台灣的生活相較之下,低密度的人際網路與經常從事高密度的思考和反省,往往人生的「境界」和「況味」就由此產生。

書中日月長。人生的境界,我才剛剛初探。

在每個寫作生活遇到挫折的轉角,體會人生的況味;跌宕在單調緊張的書本與鍵盤之間,體會親友師長們的關愛;桌上、腳邊可愛貓們的陪伴,讓我在字裡行間、修修改改的間隙中,偷閒片刻。這些種種,都是我這一趟論文寫作生活最珍貴的副產品。

2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真是惠我良多的實用經驗阿!

Anonymous said...

恩,每次快掛了就會拿出來對照一下,心裡就舒坦多了~